假期幼儿中毒事件频发 家长尤须小心防范

时间:2022-08-24 阅读:17 评论:0 作者:admin

  假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也是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高发期,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平安、健康、欢乐的寒假,值得每个家长重视。

  在儿童意外伤害中,因误食中毒的事件并不少见。根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统计:患儿2013年因意外送来医院急诊科的患儿80%为三岁以下幼儿,其中各类中毒占所有意外的三分之一以上。这说明部分家长对孩子中毒意外的防范意识欠缺,且一旦各种中毒意外发生后也缺少应急处理知识。究竟哪些中毒意外事件最高发?一旦发生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请家长们细读下文。

  误食率最高的中毒物 各类药物

  案例:3岁左右的小宝前不久被爸妈抱来急诊时,小宝精神恍惚,头一直向后仰,肢体强直。医生反复询问其父母,孩子有没有乱吃什么东西。细问后得知,小宝误食了外婆放在抽屉里治疗精神病的药物氟哌啶醇片。医护人员立即给小宝实施洗胃,并给予安坦等药物辅助治疗,孩子转危为安。

  专家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主任朱翠平介绍说,学龄前儿童(尤其是三岁前的儿童)模仿能力强,平时看见父母或老人家吃药,误以为是好吃的东西,有的会在大人不注意时偷偷拿来吃。记者在中毒统计表上看到,孩子误服的药物主要有避孕药、大量的鱼肝油、维生素D、降压药、氨茶碱等十余种药物。

  建议:家里的药品一定要放在安全的地方,不能让孩子够着。有盒子的一定要盖紧。误食药物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一旦误服发生,家长不要惊慌失措,首先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尽量问清楚误服了什么药物,再根据药物的种类判断应该怎样做应急处理。带孩子上医院急诊时,最好带上装药品的瓶子及呕吐物,以协助医生明确病因。

  最凶险的中毒 误服老鼠药

  案例:2岁多的小文,看到家里角落放着面包,伸手抓过来就往嘴里塞。幸好被妈妈及时看见,急忙伸手把拌有老鼠药的面包从孩子口里抠出来。看见孩子嘴里还残留了一些碎面包,妈妈拿起水杯让儿子漱一下口,结果孩子将水咽下,本来只残留在嘴里的老鼠药被咽进肚子去了,吓得妈妈马上把孩子送到医院,在留医观察时,孩子出现了抽搐中毒症状。

  专家分析:3岁左右的孩子调皮多动,拿到什么东西都喜欢往嘴里塞,家长一时疏忽,孩子很容易发生误食中毒等意外。而近年来因为城市鼠害泛滥成灾,为灭老鼠,不少家庭都会买来老鼠药,加上面包、蛋糕等作饵毒老鼠,由于大人没放好毒饵,孩子因误食老鼠药、蟑螂药的中毒案例屡见不鲜。

  建议:老鼠药或其他不可食用物品一旦残留在口中时,一定不能让孩子喝水漱口,除非保证孩子能将水全部吐出来,因为万一老鼠药进入胃里,会引起中毒症状。若孩子太小不能配合,家长可用湿布抹干净口腔中残余的有毒物质。

  一般老鼠药入肚后不会马上出现抽搐、出血、呕吐或者神志不清等中毒症状,有些中毒症状的出现会有延后。因此,一旦发现孩子误服,不能当时看见孩子没有不适症状就大意,要马上送医院洗胃。

  最易烧伤致残的误食 各类腐蚀性液体

  案例:3岁的小男孩军军,被妈妈抱着送到医院急诊科时嘴部损伤、口腔溃烂,痛苦不堪。原来他是将邻居伯伯用氢氧化钠兑白酒后放在窗台的瓶子误以为饮料拿起来喝,入口后因味道难闻又本能地吐出来,虽然液体只在口腔短暂停留,但娇嫩的口腔已被强碱严重灼伤,嘴唇和面颊等沾了液体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腐蚀。

  专家分析:在送来的急诊儿中,发现他们误服的各类液体五花八门,有洗衣液、香水、502胶水、洗甲油、天那水、洗洁精等,防不胜防。

  建议:针对孩子的特点,应该将所有危险的液体物品保管好,并对孩子进行常识教育,明确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喝。此外,父母对特别多动又喜欢抓东西往嘴里塞的幼儿“盯紧”,否则,一不注意就可能酿成惨剧。专家提醒,如果幼儿误服腐蚀性液体,应立即喝牛奶、豆浆;误服强碱液体,应立即服用食醋、柠檬汁、橘汁等;误服强酸,应服用肥皂水、生蛋清,以保护胃黏膜,处理后及时送医院就诊。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9852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