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有这么个说法:满载期待的科室,往往会沦为医患纠纷的“重灾区”。患者期望值越高,就越易产生心理落差,有时哪怕只因一个误会。要把风险提前告知,缩小心理落差,抑或消除误会,及时必要的沟通就派上了大用场。在今天,医生已非只懂看病就行,“沟通力”也日益成为医生能力、患者素质的体现。
“会说话”渐成择医选项
对于耐心沟通的医生,患者都特别喜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沟通力甚至在逐渐成为一种择医选项。市民刘沁说,家里人看病都让她打12320挂号,而不管是谁,挂号前都会让她尽量找个耐心、人好、“会说话”的医生。
医院里没熟人,这怎么找?刘沁说并不难,别忘了互联网的强大。“现在有些网站还有医生个人网页,下面有患者的评论留言。爸妈就会让我上网查评论,说要找个愿意把病情说清楚的大夫。”
刘沁告诉记者,她公司里尤其是那些当了妈妈的同事,给宝宝看病特别重视医生的口碑、态度和沟通能力,说看病不能吓着宝宝,还要“看个明白”。
如刘沁所说,现在挂号方式多而便捷,日趋全面的网络服务和反馈呼之欲出。“可能我这种形容不太贴切,但有时看病挂号,会有网购时货比三家的感觉。”
在患者择医自主性更高的今天,这种变化也给医生群体带来紧迫感。有医生描述了当前的形势——个人口碑越来越能影响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在自由执业的全球流行趋势下,他更需要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维护好自己的患者群,如今口碑内容不仅只有医疗技术,还有沟通能力。
医生爱帮愿意沟通的患者
与此同时,对于愿意合理沟通的患者,医生也很欢迎。产科可谓是医患纠纷的“重灾区”,在市立医院本部产科副主任朱利平看来,孕妇妊娠过程长,潜伏的意外也多,举家关注。
“而且,不少先天性缺陷、后期脐带或胎盘导致的问题、各种妊娠合并症等,以当前的医学技术还无法预测,未必全都能筛出来。”他认为,无论意外发生前还是后,耐心答疑、主动沟通都是少不得的环节,化矛盾为友谊。
每周一的专家门诊上,朱利平经常遇到一些“有备而来”的孕妇,诊间拿出个小本子,上面写有十几条问题,都是她们平时记下的疑问。谁都知道门诊上医生很忙,但朱利平不厌其烦,把孕妇想知道的问题,一个一个解释到清楚为止。作为医生,看到她们能这样重视自己和宝宝的健康,朱利平也感到欣慰。
有些准妈妈带来的问题太多,她们还会不好意思,觉得自己耽误了医生和其他孕妇的时间。“和少部分不注意保健、不愿听医生说话或只知吵闹的患者来说,这些准妈妈给人尊重、为人着想,医生更愿意帮助她们。”
现实往往是“力不从心”
然而从目前总体情况看,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往往是“力不从心”,结果呈现为僵持或热战。怎么回事呢?
作为临床一线的医生,市立医院本部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戴建荣日前在采访中表示,大医院普通门诊的一个医生,一天要看一百多号病人;本就抢手的专家门诊上,部分服务对象仅是为了开一些日常用药,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显得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