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高考,不可能发生“零录取率”这种事儿。哪怕竞争最激烈的年代,录取率也有三分之一左右。可在唐朝,就曾发生过“零录取率”的乌龙事件。
那是在天宝六年,唐玄宗已经由前期的励精图治,进入了后期的昏庸无能。这一年,举行科举考试,意在网罗天下才子。而赴考的人,也和往年一样,熙熙攘攘,不计其数。而最后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一个都没考上。
换言之,录取率为零。这种事儿,还是破天荒头一遭。
若要追根溯源的话,问题就出在李林甫身上。这位当年的主考官,是当时玄宗身旁最大的奸臣,他妒贤嫉能。在李林甫看来,如今自己权倾朝野,满朝文武都在控制下,日子过得挺滋润的。可若是进了新人,谁能保证不会有一些骨头硬一点的愣头青,一门心思为民请命,把他这个大奸臣揭发出来?
对于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人来说,这种事并非不可能发生。再昏暗的年代,也总有那么一些人,不顾自己安危,一心报国。李林甫之流,最怕的也是这种人。所以,一来担心自己地位受威胁,二来担心外人接触唐玄宗,会生出变故,所以李林甫干脆就来个釜底抽薪,一个都不要,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对于位高权重的李林甫来说,一个都不录取,不是啥难事儿。问题在于,怎么向皇上解释?李林甫经过一番考虑,向唐玄宗表示祝贺,说芸芸考生中,一个都没考上,这其实是好事!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不正说明,人才都已经被朝廷搜罗殆尽,一个都没遗漏,才导致民间赴考的人都没考上吗?
唐玄宗听着,也乐了。天下升平,英雄尽为己用,还有什么比这更高枕无忧?
而在这场考试中,有一个名垂青史的才子,却不幸中枪了,他就是杜甫。本来赴京赶考的他,信心满满,哪料到参加的,竟是一场早就预定零录取的考试!不管他多有才华,这场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考试,也不是他个人之力能扭转的。
最可悲的,不是零这个数据。而是当这个数据出炉后,身为一把手的唐玄宗,竟然没意识到身处危急中,以至于危机恶化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1929年的某一天,公学的女生张兆和来拜访校长胡适,她表情严肃地指控青年教师沈从文的来信,让她不堪其扰,她特别指出,信中“我不但想得到你的灵魂,还想得到你的身体”一句,有猥亵之感。胡适认真地看了沈从文的信,却提出了一个让张兆和大吃一惊的建议,他说:“我劝你不妨答应他。”
胡适进一步向张兆和说明了他这个建议的依据,那就是,他认为沈从文是个天才,是小说家里最有希望的。
可是,你沈从文再有才,你胡先生再欣赏,也改变不了张小姐不爱他的事实啊。不错,如胡适所言,沈从文固执地爱着张兆和,可是,张兆和直言不讳:“我固执地不爱他”。
胡适语重心长地开导她,“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人人应该帮助他,使他有发展的机会!”他大概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样的天才”,如何会拜倒在眼前这个普通的小丫头脚下,这点匪夷所思变成了这么一句感慨:“他崇拜密斯张倒是真崇拜到极点。”
张兆和说,谈话中这句话他说了许多次。她大概也感受到了这感慨中对自己的看轻,回了一句:“这样人太多了,如果一一去应付,简直没有读书的机会了”。胡适立即陷入了沉默。
沈从文和张兆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