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钞版作为最早纸币的印板,当然也是世界最早纸币的印板,有人将其看作货币文化宝库中的镇国之宝。但是由于版面图案文字与宋代有关记载不符,学者们猜不出它到底是宋代的何种纸币。更令人疑惑的是,现只存拓片,而实物已不知去向。那么它果真是宋代纸币的印板吗?
宋代出现了纸币,它不仅是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人们往往颇感自豪,以为宋代的商品经济和相关文化已经发展到如何的高度。其实不必太过于沾沾自喜,因为宋代的纸币发行实在处于一种相当混乱的低级阶段,不但种类繁多,有交子(官交子、私交子)、钱引、会子、关子、小钞、关外银会子等,而且各地有别,如分四川交子、陕西交子、四川钱引、陕西钱引、淮南交子、湖北会子、四川会子等,让人眼花缭乱,难以理清。发行时,虽说有“界”,有限额,然而一旦国事需要,官府便会滥印而导致市价大跌,国家常以这种令钱币大幅度贬值的手段对人民进行疯狂掠夺。
有关货币史的著作,大都会存有一张宋代纸币印板的拓片照片,此印板俗称钞版,或被看作货币文化宝库中的镇国之宝。钞版拓片呈长方形,长约十七厘米,宽约十厘米。上半部顶端是两排圆形的钱币图形,每排五枚,一共十枚。下面竖立七行文字:“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半部为木屋人物图画,好像在一个仓库中,有三个人在搬运一大袋一大袋的货物。钞版无纸币的名称,且只有一个版面,不知是否还应有另一版面?所以它在宋代究竟属于哪种纸币的印板?长期以来,中外历史学家、钱币学家,尤其是货币史学家都一直在试图寻找正确的答案。
宋代钞版约出现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可能很快流入日本。1937年,日本人奥平昌宏在《东亚钱志》上撰文,认为钞版是南宋的“会子”。1942年,钱币学家王荫嘉在《泉币》第九期上发表文章,认为钞版是北宋的“交子”。然而“交子”主要在四川行使,而此钞版上却有“除四川外”的文字。可见一般不应是四川交子。不过学者们大都开始认定它应是北宋时的纸币。1950年代,彭信威《货币史》认为它是“官交子或钱引”。1960年代再版时,又改为“钱引”,“可能是崇观年间四川以外各路所行的钱引”。到1980年代,千家驹、郭彦岗的《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把它称为“北宋的官交子或钱引”。萧清《古代货币史》认为是“北宋的钱引”。其实,北宋末的钱引主要是替代四川交子的新纸币,虽然发行范围有所扩展,但四川依然为其行使地区。
1983年,刘成仁《略论两宋商业的高涨繁荣》和叶世昌《钱引乎?小钞乎?》两文,分别提出此钞版应是北宋崇宁五年(1106)朝廷为收回当十钱而发行的“小钞”的印板。叶世昌详尽论证了有关理由:小钞是北宋末年发行的四川以外地区流通的全国性纸币。所谓“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按宋代以七十七文为百的省陌制度,这是一张面值一贯的小钞。发行小钞是官府临时性的措施,没有正式的纸币名称,所以印版上没有名称。文章引举了宋人《浮沚集》、《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诸史籍的有关史料加以论证,似乎颇有说服力,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吴筹中、吴中亚《两宋钞版新探》也认为是北宋小钞,指出朝廷发行小钞收回铜钱,而四川不用铜钱,所以有“除四川外”字样。并对钞版的名称、面值、图案、文字等作了辨析,认定是真品,是货币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