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不为人知的一面:写无字信给贪官通风报信

时间:2023-05-28 阅读:17 评论:0 作者:admin

纪晓岚不为人知的一面:写无字信给贪官通风报信

纪晓岚,正名纪昀,清朝中叶学界泰斗,乾隆第一御用文人。侍君数十年,官居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尚书……这里想说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夏天跟他有关的一件事。

这天,退休多年的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在山东德州家中,接到儿女亲家纪晓岚送来的一封信。信是纪晓岚打发人连夜从京城赶到德州送到的。卢见曾拆开信封,惊愕非常。原来,这封得严严实实的信,里里外外没一个字,只装着一撮食盐,一撮茶叶。同属进士出身的卢见曾,目光在这两撮盐、茶上扫过来扫过去,吓出一身冷汗。他看明白这封无字信暗藏的信息:“盐引亏空,立案侦查(茶)”。

盐引,宋代以来一直是官府准予商人运销食盐的凭证。从清乾隆十一年起,负责主产区盐政事务的两淮盐政使、盐运使,发放“引”证时开始收手续费。这笔费用也叫盐引。每“引”盐两百斤,收引银三两。此后二十二年间,引银总数超过两千万两。这么多银钱,竟没一两归国库,全都入了盐政、盐运使等盐官的腰包。这种贪污公款的行径,上上下下心照不宣,唯独皇帝蒙在鼓里,全然不知。卢见曾当盐运使那些年,自然也捞得大把大把盐引银子。多年来,这桩事从来没人过问,一直安然无事。卢见曾哪里料到,今日东窗事发,朝廷要来查处了。

原来,这年春,新任盐政龙拔世“不会做人”,为“引”银分赃不均,跟同僚闹翻。一气之下,向乾隆奏报,将侵吞盐引案情全抖搂出来。乾隆又惊又气,忙召开御前会议,同包括纪晓岚在内的几位近臣议定:派员秘密侦查,查清后一一严办。会后,天色已晚,纪晓岚彻夜未眠。这案子牵扯到二女儿的公公卢见曾。一旦查出,卢家完蛋,女儿难逃株连。聪明绝顶的纪晓岚,自以为那无字信是个不留蛛丝马迹的泄密妙计。哪知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派人到山东给卢家送信情事,全被他的政敌和珅探听到并上奏乾隆了。

纪晓岚通风报信后第三天,乾隆帝单独召见他,“你虽然未写一字,未传一言,但通风报信,证据确凿。”乾隆帝对这个他最看重、最欣赏的“大清第一才子”,网开一面,批示:“纪昀从轻谪戍乌鲁木齐。”

酷爱诗文、附庸风雅的乾隆帝,身边没了纪晓岚,深感少了诸多文化生活乐趣。不到三年,纪晓岚就得到“特赦”,召回京城。不仅官复原职,而且官越当越大。

隶书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瑰丽的珍宝之一,它源远流长,贯穿古今,是我国自有文书以来的第二大书体,直贯秦、汉、魏、晋六朝,代篆书而盛行于世。唐以后虽然楷书占据统治地位,但隶书仍然流行,以至今日。由于隶书体结构整齐,笔法富有变化,庄重大方,艺术性强仍为人们所乐于应用。

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隶书字体笔法方圆并用,逆锋、藏锋、回锋兼施,行笔是中锋、偏锋同在,其典型笔法,是有波势,用挑法,故又有“蚕头凤尾”之称。

隶书究竟起源于何时,所云众多,说法不一。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据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云:“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事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佐书,曰隶字。”又云:“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六典》云:“五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36492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