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痛恨“莲叶托桃”?慈禧在保定莲花池受辱

时间:2023-05-14 阅读:12 评论:0 作者:admin

慈禧为何痛恨“莲叶托桃”?慈禧在保定莲花池受辱

众所周知,慈禧生活骄奢淫逸,性格专横跋扈,这在她下令建造的保定行宫里一览无遗。

慈禧行宫在保定古莲池畔。在莲池北塘正东有一端庄秀丽的水东楼,楼分上下两层,构造独特。下层宽展,上层内缩,空出豁敞的楼台,边沿有双层栏杆保护,凭栏四顾,可饱览莲池胜景。奇怪的是,此楼殿堂屋脊上有一“莲叶托桃”的石雕,其它殿堂上也多见“莲叶托桃”的造型。当年的建筑师在设计上为何如此别出心裁呢?

提起“莲叶托桃”石雕的来历,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这是由当年慈禧西逃引起的。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吓得魂不附体,遂挟光绪等人慌忙出逃。他们装扮成老百姓模样,昼夜兼程,从北京一直跑到西安。同年十一月,英、法、德、意军队侵入保定,莲池宝物被洗劫一空,亭台楼榭被摧毁殆尽。次年慈禧从西安经保定返京,提前几个月便通知要经过的州城府县,为她建造行宫。

负责这项工程的是新上任的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李鸿章为讨慈禧欢心,便到处选调能工巧匠,强拉民夫,搜刮钱粮,不分昼夜地强迫人们赶修行宫,并修建莲池为“御苑”,给刚遭洗劫的保定民众带来极大灾难,全城百姓怨声载道。

被召来的工匠们更是气愤和心痛,为了出气,大火儿一合计,便在宫殿屋脊上雕塑了一个大荷叶,荷叶上托着一只大仙桃。荷叶又名莲叶,“莲叶托桃”谐音为“连夜脱逃”,意在影射慈禧一伙连夜逃出北京的丑态。

当时,大太监李莲英看出了破绽,禀告了慈禧。慈禧得知后恼羞成怒,下令杀害了工匠们,石雕也同时被毁掉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被杀害的工匠,让后人永记慈禧的这段历史,又在莲池的其它亭子屋脊上重新建造了“莲叶托桃”的石雕。

一个国家的刑罚总是针对这个国家最推崇的价值观念,越是价值观念推崇的就越会被用做处罚的对象。古代强调家族伦理,于是就设计出让一人犯罪、全家受罚的处罚方式,来警告人们不得轻易触犯法律。这种“株连”亲属的连带刑事责任是古代刑事法律的重要特色之一,法律上的正式称呼叫做“收孥”或“缘坐”,如果全部都处死的叫“族诛”。

从现有一般的史料来看,历史记载上最早明确实行“三族”法律的是秦国。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的第四代国君秦文公在公元前746年实行了这一法律。过去一般都认为这时的“三族”主要是指罪人的父母、妻子及子女、同胞兄弟姐妹,但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三族”指的是罪人的全部直系亲属以及最近的旁系亲属(兄弟姐妹)和配偶。稍微减轻一点的是“族诛”,据说就是杀光罪人的妻子、子女。此外秦汉时的法律有专门的《收律》,规定被处以完城旦(筑城苦役)、鬼薪(伐木苦役)以上刑罚的罪犯,以及因为犯奸罪被处以宫刑的罪犯,都一律要“收”妻子、子女为官府奴婢,房屋、土地等等财产也全部没收。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即位,他进一步实行改革。汉文帝下诏:法律是治理国家最公正的手段,它禁止暴虐,指导和保护善良百姓。现在有人犯罪,就要将其无罪的父母、妻子和子女、同胞兄弟都视为罪人而收孥,朕认为这不适当,请讨论废除。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35811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