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为何能改变犯罪官员命运?

时间:2023-05-13 阅读:13 评论:0 作者:admin

一首诗为何能改变犯罪官员命运?

张詠一看,在正式辞呈之后,竟然还有那名官员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云:秋光都似官情薄,出色不如归意浓张詠一看,“大称赏”,然后亲自下台阶拉着那名官员的手说:“部内有诗人如此而不知,詠罪人也。”表面看来,张詠是因为看了诗歌之后,很是欣赏,然后就放下尊严,且主动道歉,和下属官员和好,可是实际是如此吗?

我们先看看那位官员的两句诗,就可以明白张詠为什么会改口了。诗歌中说,这秋天的景色啊,就像是官场一样,这么冷漠淡薄。张詠担任市长的时候,正是秋天,秋天万木凋零,自然比较凄凉。可是那位官员感叹自己在成都的遭遇也是如此,只因官小一级,就被上级欺凌,实在是让人顿生凉薄之意。而第二句就更有意思了。什么叫做“出色”?就是离开京城的心情。自己在成都遭遇这样悲催的事情,心情郁闷,于是那名官员决意不在成都停留,想早些回到京城,于是说“出色不如归意浓”。

那么,张詠为何改换态度,不再追究下属官员不参拜行礼的事情呢?原因就很简单了。那名官员虽然官职品级比张詠低,可并非成都市管辖官员,人家离任之后是要回到京城的。到了京城那位官员会怎么评价成都市长呢?那肯定是添油加醋,抨击抹黑张詠了。张詠虽然牛B,是宋太宗钦命四川平叛长官,可是放到中央看,再怎么牛,那也不过是一个市长。中央的那些部长要想毁掉一个市长,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张詠市长也不能轻易向下属低头认错啊,那么自己以后怎么当领导呢?于是张詠给自己找了一个漂亮的借口:“部内有诗人如此而不知,詠罪人也。”张詠面前的官员,只因为写了一首诗,摇身一变,变成了诗人。既然对方是诗人,自然有些诗人的个性。有个性的诗人藐视官员那是常事,就算是指名道姓谩骂嘲讽的也不在少数。舆论一般都会包容诗人的这类出格的事情。张詠市长将下属官员改换身份,自己也就变成了善待诗人,善待知识分子的优秀领导了。

原来,张詠所谓的善待诗人,不过是张詠给尴尬的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为自己以后在成都开展工作,找了一个遮羞布。《梦溪笔谈》记载:“(张詠)遂与之升阶置酒,欢语终日,还其牒,礼为上客。”张詠走下台阶邀请那名“诗人”,一起喝酒,畅谈人生,然后把辞职信还给人家,把诗人当成尊贵的客人。所谓的诗人,所谓的文人学者,有多少是真正的文人学者?多数不过是文人衣衫,官员心肠。善待诗人,自然也就是一句假话、空话了。

殉葬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或器物陪葬的陋俗。远古时有以死者生前的用具、用品或武器等随死者埋葬的习俗。进入奴隶社会后,殉葬之风甚盛。《墨子·节丧》:“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音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从考古发掘的商西周贵族墓中,发现大批殉葬者的尸骨和器物,春秋战国时,人殉受到非议,开始用陶俑、木俑陪葬。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下令废止人殉。但在封建社会,人殉并没根绝。

自汉武帝到元朝,人殉基本上被废除了。可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又恢复了这种残酷的制度,并在明朝一直沿用了下来——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恢死后,朱元璋即下令王妃殉葬。从此,重开了殉葬制度。朱元璋死时,被迫葬殉的有38人。明成祖朱棣死时,殉葬的妃嫔也有三十多个。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35693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