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档案曝光:披露军阀“抓壮丁”沧桑故事

时间:2023-05-04 阅读:12 评论:0 作者:admin

珍贵档案曝光:披露军阀“抓壮丁”沧桑故事

导读:提起电影《抓壮丁》,在四川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一部讽刺喜剧,写旧社会的王保长一心想在征兵中捞一把,他得意忘形时,被省城归来的李老栓的大儿子率全家打了一顿,打完后双方共商抓壮丁大计。不料华蓥山游击队下山,被抓的壮丁们趁机暴动……在今天成都锦江区档案局留下的档案材料中,也可以看到不少上世纪40年代末“抓壮丁”的真实档案。

不想抓壮丁就去当袍哥

锦江区档案材料显示,1947年春节将至时,当时的成都市政府发布了一封代电,对暂缓征兵的联名请求予以了拒绝,档案原文称“第十一区公所鉴案查前据联名协请以工商萧条经济枯竭复年关将至,征兵工作困难,恳免征三十六年度一期征兵额,以恤民困。征兵之事不容稍缓……”这段档案真实反映了当时急速通货膨胀,政府征兵忙于内战的状态。

这里提到的第十一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南充、岳池、武胜一带。从锦江区档案局留下的一份壮丁名册中可以看到,在南充、岳池、武胜一带所征的兵大多是没有太多土地的农民子弟,征兵在四川被称为“抓壮丁”,也主要是因为壮丁抓的大多是没权没势的贫农们。

当时,如果想要逃避抓壮丁,穷人们当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加入四川的“袍哥”组织。

袍哥会发源于晚清,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袍哥的盛行,在整个民国时代几乎已经完全影响到了四川的军政两界。

据锦江区档案记载,辛亥革命时,四川军政府门前就同时挂有四川哥老会总舵“大汉公”的招牌,这张招牌的背后,是政权更迭期间,四川都督尹昌衡发家的历史。

在成都红星路四段王家坝街4号,有一栋别致的老式公馆遗址。这便是原四川都督尹昌衡的官邸,有150多年历史。

1911年12月,辛亥革命风雨激荡,成都发生叛乱,尹昌衡率军回蓉平乱,后买下该公馆长期入住。在这里,尹昌衡曾经联系过成都各大堂口的袍哥,让这些民间组织的龙头老大帮助他夺取四川的权力,后来尹昌衡遭到软禁,继任的军政部长周骏竟也效仿尹昌衡,给自己安了一个“大陆公”的名号,虽然他的势力很快被消灭,但袍哥在四川军政界的影响从未消散过,因此,不想被抓壮丁就要当袍哥的思想在内战期间的四川传播广泛。

成都档案专家吴燕平介绍说,当年在四川抓壮丁的过程中,很多和袍哥组织沾点边的穷人,都没有被抓。

筠连王保长也是麻子哥

筠连县位于四川和云南交接的地区,在锦江区档案局的记载中,这里抓壮丁的报告颇多。

“民国”时期,现当地人称龙镇的龙镇乡原名龙塘,其第十一保的保长名叫王志鹏。

王志鹏生于1924年,长大后身材高大,但因少年出过天花,脸上不幸留下了几颗麻子,所以人称“王麻子”。这与《抓壮丁》中的王保长形象极为相似。王麻子经常调戏过路妇女,连他的老婆也是其从云南抢回来的。1942年,龙塘正式建乡,王麻子便到乡公所当上了乡丁;1944年初,他当上第十一保的保长。

王麻子成为龙塘乡这个川南山区小镇上的一个人物,其手下自然聚集了几个兄弟伙,其中跟他贴得最紧的是个驼背,也与电影《抓壮丁》的人物相似,不过,这个驼背“跟班”不姓潘而姓王,名叫王成兵,被当地人当面背面都是一个长声吆吆的称呼——“王驼背”。王志鹏和王驼背在抓丁派款、借高利贷中经常一唱一和,干了不少坏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35506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