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扬州重建第一人”最早万福桥修缮者

时间:2023-04-27 阅读:19 评论:0 作者:admin

太平天国后“扬州重建第一人”最早万福桥修缮者

清同治年间,因太平天国起义,扬州历经13年的战争摧残,使千年古城从世界级的繁华,迅速变为破败的小城。1869年三月初六,方浚颐公临危受命,来扬州任两淮盐运使。方大荣告诉记者:“当时扬州到处百孔千疮、百废待兴;浚颐公以敏锐的洞察力、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满腔的热忱,全身心投入到扬州战后重建中去……因清朝历经20多年的内忧外患,财政非常困难。当时身为大学士、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的曾国藩,跟浚颐公商议提高盐价来解决军饷;从体恤百姓最基本生活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反对提价,有力保护了民生。另外,他通过实际调查获悉,湘、鄂、赣、皖四省因战乱,原食用的粤、川盐,运输成本高,百姓负担重,立即申报朝廷改用淮盐,从而大大降低了四岸百姓用盐开支。浚颐公亲民务实、敢于向上直言之举,为遭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休生养息,奠定了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方浚颐大刀阔斧裁革陋规、改革盐务、制定“两淮盐法”,使盐税大增,繁荣了扬州经济。据《清宫御档》记述,同治九年,方浚颐因公出差广东,两淮盐运使暂御事。朝廷指派户部尚书宝銎、吏部尚书董恂和两江总督查勘方浚颐9个月来的实绩,发现浚颐公在任上出入银钱无差错,收支相抵除应存库银外,还多上交2万多两白银再加其它收入的库存。方浚颐在扬州任上功勋卓著,当他离任赴京述职时,江苏巡抚张之万特向朝廷递奏折,挽留浚颐公:“查方浚颐自粤东结案回任,正值淮纲极疲之际,销数寥寥,场灶交困,全赖运司、场员设法抚循……合无仰恳天恩,俯准再行展缓,俟盐务办有端倪,即由臣并案给咨赴部,不敢再任展延”。王振世《扬州览胜录》中也记载:浚颐公“官两淮十年,尤多善政”,褒彰其在扬州的功德。

据史料记载,方浚颐一到扬州,便以“莫使前贤遗址逸”的宗旨,从捉襟见肘的经费中,有计划、有步骤整修被战火破坏的古城建筑及民生设施;除大明寺、观音山、天宁寺、大王庙、题襟馆、盐义仓、安定书院、梅花书院、淮南书局、盐宗庙外,他还修建了史公祠和江都的头道桥、二道桥、万福桥;重建了育婴堂、创办了仪董轩等;又兴修水利保百姓平安。同时,他还在扬州西北郊置地办课桑局,栽桑数千棵,又购回桑苗十万株,劝民领种,为恢复扬州农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每到冬日,方浚颐还在蕃厘观设粥场向灾民施粥、发放寒衣等赈济百姓(今琼花观还保存着记事石碑)。更难能可贵的是,方浚颐在修建大明寺、观音山时,还在蜀冈四周广泛植树造林,有力保障了生态环境。

同治年间,江都的廖家沟、董家沟和石洋沟道路桥梁等设施(即后来的头道桥、二道桥、万福桥),因遭到战火和洪水破坏,严重影响了四方百姓的正常生活。方浚颐来扬后急群众之所急,亲自起草募修公告并拨应急款,分别于1870年、1873年和1874年修善了三桥和道路,开通了繁荣地方经济之路。扬州处于低平原地带,当时百姓常受江河决堤、洪水泛滥之痛苦。方浚颐在任上,特对通淮水道盐河、通江水道仪河下功夫治理。他亲自到治水工地,向有经验的老河工虚心请教,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治水方案并成功绘制出淮扬水利图;治水时,他总是战斗在工地第一线,百姓特褒他个雅号“浚颐盐河”、“浚颐仪河”,以感激这位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35007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