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的灯具竟然都是由食器转化而来的

时间:2023-04-03 阅读:19 评论:0 作者:admin

揭秘:古代的灯具竟然都是由食器转化而来的

导读:西汉乃至整个汉代时期,铜质宫灯在皇宫非常盛行,且动物设计造型多样,惟妙惟肖。这件牛形缸灯颜色淡绿,形象似牛,耳下垂,腿矮小,造型生动。两角从背上两侧以圆管状向上竖立,并折曲会合为一,向下扩大呈覆碗状,作为“出烟管”。背中心有一圆洞,洞上置一带把圆灯盘,盘中有锥体,盘边缘设槽,用以放“挡风板”,防止被风吹熄。在点灯时,烟通过“烟管”,到达腹中,因而能保持室内清洁。腹右侧还有“剌庙牛灯四礼乐长监治”十字铭文,说明此灯为主管礼乐的长官为长沙王宗庙监造的灯。此灯最大的特点是只有三足,后腿有凹槽,好似蟾蜍一般。其尾巴紧贴腹部,两眼圆睁,还有伸出的牛角,又似牛的特征。憨态可掬,安详雍雅,兼具了写实和抽象两种艺术风格。

灯具是人类掌握火以后的一项重要的发明。使用灯具的历史十分悠久,油灯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具,经历了几千年演变的历史。最初,灯是从食器中的豆转化而来的(豆本是商周时一种饪食器,而陶豆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灯具)。直到汉代,灯的基本形制仍与豆差别不大,成为最常见的灯型。除豆形灯之外,在汉代还有一些像这款牛形缸灯一样的动物造型灯,在宫廷王府之中广泛使用。灯盘分层错落安置,造型生动,点燃之后,灯火交相辉映,尽显气派。

导读:“郑声淫”是什么意思?一般认为,是郑国音乐淫秽的意思,用今天音乐审查术语来说,就是“黄色歌曲”。此说出自的大圣人孔子之口:“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这段“孔子曰”见于出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卷八),可以这么来理解:应查禁郑国的音乐,远离奸佞小人;郑国音乐淫秽,奸滑的小人很危险。言下之意,听些郑国的黄色歌曲,好人也会变坏。

孔子怎么想起这事的?原来是孔子最青睐的弟子颜渊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作为老师的孔子遂说了这番话。虽然孔子仅是拿“郑声”来比喻治国之道,但却被儒学界认为是孔子斥责非正统音乐、诗哥的行为,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早一起“黄色歌曲”之争。在古代,只有“雅乐”才被看成了优秀歌曲,这也是当年的“主旋律”,周时代,在正式场合要演奏《韶乐》、《舞乐》这些音乐,才被视为正派。而“郑声”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不只如此,还会被当作一棵“大毒草”,要遭“打黄”的。因为诸侯国和广大“人民群众”不喜欢当时的主旋律,孔子便感慨成分,认为是“礼乐崩坏”,国将不国。

郑声,到底是“声”?以《先秦诗经学史》的观点来说,“郑声,又称郑卫之音,是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郑卫之音”,其实是郑国和卫国当年民间歌乐,即今天所说的民歌,是流行音乐。《诗经》中的好多诗歌,就是当年流行音乐的歌词。《诗经》共录有先秦时代诗歌305篇,故有“诗三百”之称。其中《国风》达160首,超过半数,涉及14个方国的民歌,这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而《郑风》、《卫风》各有21篇、10篇,合计31篇,接近《国风》总篇数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郑卫之音”在当年是相当广泛影响和广泛群众基础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34159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