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官场论资排辈的规则为何“人人叫好”

时间:2023-04-02 阅读:16 评论:0 作者:admin

揭秘:古代官场论资排辈的规则为何“人人叫好”

导读:早在北魏时期,人事部门就鉴于官场上升官竞争过于激烈,官吏们为此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闹得乌烟瘴气不堪入目的情况,发明了“论资排辈”的升官法。这种方法异常简单,不看候选人的政绩和考核结果,也不看他们的硬性条件,只看资历大小。谁在现任岗位上任官时间比较长,谁就优先升任高一级官位。这种不合理的方法,最终得到了官场的支持,在五代之后成为升官的主要标准。

吴思先生对论资排辈有过精彩的评价,认为“堪称极其高明的流线型设计”。此项方法是阻力最小、压力最轻、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肥缺分配办法。“资格和辈分是硬指标,不容易产生争议。人人都会老的,谁都不会觉得这个办法对自己格外不公平,这就容易接受。已经老的人关系多,经验丰富,常常还是年轻人的师长师兄,年轻人很难公开反对他们,这就让反对者难以成势。至于在相同资格和辈分条件下的抽签抓阄,这是把前程交给天意和命运安排,而天意和命运无法反对。”“最后还有一条好处,一旦开始了论资排辈,再要废除就不太容易,代价会很高,因为耐心等待多年的编织了坚实的关系网的人们会群起围攻,说他的坏话,造他的谣言,保护自己即将到手的利益。”

而论资排辈并没有堵塞住皇帝和高官显贵“额外”提拔亲信心腹的后门,他们依然可以直接任命或者保举、推荐他人入仕。这就使得实权人物没有必要反对论资排辈,反而希望借助这种机械方法来平息愈演愈烈的升官竞争。总之,这是一个官场中人人叫好的方法。如果说有谁受到了伤害,那就是满腔热血初入仕途施展拳脚却遭受打击的愣头青们,是那些将权力奉送给父母官、希望父母官造福天下的普通百姓们。到头来,古代官员要么奔走王公显贵大门,求得快速仕进,要么规规矩矩,争取“无病无灾到三公”了。它湮没了人们的斗志和作为,助长了钻营、苟且和圆滑自保的风气。

导读:古代帝王出行,仪仗非常繁杂,扈从前呼后拥,车辆和旌旗都为数众多且十分讲究。不同的出行有不同的等级和规格,具体记录这些等级和规格的文件名为“卤簿”。汉代蔡邕在《独断》中就有“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的记载,应劭的《汉官仪》则这样解释:“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换言之,卤簿包括了仪仗和安保两方面的内容。历朝卤簿的规格各有不同,但大框架基本不变,即大驾、法驾和小驾三等。

以汉代为例,大驾由公卿在前引导,大将军随车护卫,太仆驾车,属车八十一乘,另外还要备车千乘,护卫骑兵万余人。法驾和小驾的规模递减,但仪仗仍可观。唐代的大驾由导驾、引驾、车驾、后部鼓吹、后卫部队等几部分组成。导驾即先头仪仗队,其中有两队骑兵及六行步甲队组成的“清游队”,其作用是清道。由专门的队伍负责清道,并非唐代独有的配置。历朝卤簿中都有关于道路的明确规定,某些朝代还设有专门的“清道使”官职,负责出巡道路的规划和清理。清道的对象有二,一是道路本身,另一是人。不同的皇帝对道路的要求不同,有些皇帝相对没太多要求,比如康熙,但地方官员还是不敢怠慢,仍会对道路进行修整维护。有些皇帝对道路要求很高,乾隆就是典型,他出行时要求尽量走直路,少走弯道,路面也要平整,还要备好水缸,沿途洒水避免尘土飞扬。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34051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