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冠心病死亡率不降反升

时间:2022-11-10 阅读:5 评论:0 作者:admin

  2015年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研究基金项目日前在江苏省苏州市启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在启动会上指出,近年来,虽然冠心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有所提高,但死亡率却不降反升,这需要我们对冠心病的治疗进行新的思考,其中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据介绍,冠状动脉微血管直径小于200微米,是内皮细胞调节冠脉血流和心肌细胞营养交换的部位,是心脏行使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冠状动脉微血管集中在冠状动脉树的末端,别看微血管非常细小,它们的血液容量却占冠状动脉血管的95%,对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有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直接影响心肌的血液灌注。微血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微血管发生病变,同样会导致冠心病,引发心肌梗死。而且,由于微血管病变无法被心脏造影发现,是一种不可见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只有6.3%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案例获得正确治疗。

  针对当前我国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关注度缺乏等问题,专家在会上呼吁,临床医生应在指南指导下,为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同时关注个体差异;在控制冠心病症状时,重视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在关注大冠脉处理时,要重视冠脉微血管问题;此外,还应提高对临床冠心病治疗疑难病例的处理能力。

  该项目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支持。

  降低冠心病死亡率靠治疗远不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赵冬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而言,即便联合应用所有的最佳治疗策略,也仅能将我国冠心病总病死率降低9.6%。“这说明,我国急需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治疗能力,同时需要提高公众对心肌梗死症状的认识。”赵冬说。该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循环:心血管质量与结果》上。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30天内死亡率高,其中75%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死亡。虽然再灌注治疗以及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他汀等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并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使用,但有调查显示,我国至少有半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没有接受标准的口服药物治疗,不足五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还有研究显示,我国约有62%的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死亡发生在院外。因此,评价当前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治疗策略的费用效益情况,客观评估完善临床治疗策略对于降低我国冠心病死亡率的贡献,成为开展此次研究的动因。

  据介绍,以2013年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为样本的该研究发现,如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全部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在1年内可以预防5.36万例冠心病死亡,可以使冠心病病死率降低7.2%。若采取“三级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而二级医院这类患者接受药物溶栓治疗”的策略,可以使总病死率降低4.9%。若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都能在急性期使用4种口服“老药”(即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冠心病总病死率可降低1.3%。联合应用所有院内急性心肌梗死最佳治疗策略,能够将我国冠心病总病死率降低9.6%。

  赵冬表示,在降低冠心病死亡率方面,提高院内治疗水平只是一个方面,提高公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以及院前急救水平等,才能真正提高院内救治成功率和效果。

  据介绍,我国患者对于急性心血管事件需紧急就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院前急救存在漏洞。一项针对北京市三级医院的调查显示,从患者出现心梗症状到被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间长达140分钟;另一项研究显示,只有7.1%的患者在出现心梗症状后,会立即请求帮助。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27505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