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究发现精神障碍的3大领域

时间:2022-11-10 阅读:4 评论:0 作者:admin

  研究精神障碍分类的人通常分为统合派和分割派。前者对精神病的分类只有一些大类,而后者则试将精神病理学分得更小、更细致。

  双方的观点都有一些研究证据,官方宣布的精神疾病数量已经多达300种左右,这一现象说明分割派似乎更占优势。同时,试图确定针对一种或一类精神病的相近事物(基因、脑区、诱因、治疗等)非常有挑战性,对否认现有精神疾病的那些人来说反而很容易接受了。

  但是一项新的研究为统合派提供了依据,利用从众所周知的达尼丁多学科健康与发展研究中心提取的数据,作者认为精神疾病还有一种单独分类,他们通过以下步骤得出了这一结论:在不同的时间采访18-38岁的成年人关于情绪性行为表征的问题,然后利用名为“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统计模型来检测不同的分类结构,并得出哪种模型最符合提取的那些数据。他们还测试了分类结构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表现有何不同,如个性、损伤、成长史和大脑的完整性。

  所有这些相当复杂的分析实质内容是,这一研究发现了精神障碍的3大领域,分别是内化性问题(如焦虑、抑郁),外化性问题(如攻击性、反抗)和思维问题。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但新颖之处是除了这三个维度,还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精神病理学还有一个整体维度,他们称之为p因素。

  这一因素所涵盖的精神病范围很广,与损伤增多、家族心理健康问题更多、成长史中妥协过多和脑功能之间的联系即紧密又独立。

  在解释研究成果时,作者将其与认知能力做了比较,尽管智力类型纷繁复杂,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一般智力因素,即g因素的存在,这项研究基本上提出了心理健康中的同一个问题。

  那么p因素到底是什么?这时要精准定义它非常苦难,研究人员考虑到个性维度对其展开调查,发现人类p因素越多,其人格剖析图的神经过敏症水平越高、亲和性和自觉性越低。另一项观点是它与人类自律能力联系紧密。

  这项研究十分重要,因为它表明了为何AB两种不同结论的界限存在如此多的矛盾之处,同时还说明了如果能针对整体维度,那一些研究和临床效果会更好,因为这一维度综合了多种不同种类的精神疾病。

  另外,这项研究还阐明了共病现象,这一现象最开始的意思是指一人同时出现多种精神疾病诊断。大家都知道,饱受多种疾病的病人是那些最痛苦的人,然而共病现象比模型中显示的病发率更高,通常,模型中会显示出每一种疾病都是单独发生、诊断的。这一研究表明我们所称的并发症有更好的理解,即p因素更多。希望开展更多的研究,找出如何更直接地分析p因素的方法。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27271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