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毒贩派发“毒糖果” 7岁小学生染上毒瘾

时间:2022-11-08 阅读:7 评论:0 作者:admin

  据外媒3月2日报道, 马来西亚政府称,当地毒贩为了贩毒而不择手段,甚至免费派送“毒糖果”给小学生,导致年仅七岁的小学生也染上毒瘾。

  据报道,大马内政部长阿末扎希在记者会上表示,当局发现毒贩把含有毒品的糖果免费派给小学生,让这些学生染上毒瘾而无法自拔。

  他说:“全国反毒机构的数据显示,最年轻吸毒者只有七岁。这显示毒贩除了把目标锁定在18岁至39岁者,如今也把焦点放在21世纪出世的新生代。”

  出席活动的教育部总监凯尔表示,教育部和反毒机构配合展开的防范毒品活动去年为全国4万8000名学生进行尿检,结果发现有1416人呈阳性反应。

  他说,教育部已为这些学生提供辅导、讲解与医疗等协助,并将和反毒机构继续合作,确保学生远离毒品。

  此外,阿末扎希也透露,马来西亚目前有3276名囚犯因涉及毒品而被判绞刑,他们正等着被送上绞刑台。“这批人尚未被执行绞刑,是因为还在进行上诉或要求特赦。其中当中很多人是毒贩,所以有能力聘请律师辩护。”

  他说,他上周巡视雪兰莪加影监狱巡视时,得知全国47所监狱中,高达42%的囚犯是因为涉及与毒品有关的罪案而服刑。他说,这些罪案包括吸毒、运毒与制毒。

  阿末扎希透露,马国目前有140万名吸毒者。他说,向全国反毒机构登记的吸毒者也逐年增加,他们在2012年是15101人、2013年是20887人,去年则为21227人。

  链接

  科学家通过FMRF管(一种人体生理监测装置)发现:当吸毒者注入、吸入或吞下毒品时,大脑中的快乐神经圈被划出一道直线,大大缩短了多巴胺的传递距离,加强了大脑中的快乐感受。每种毒品有各种办法刺激脑细胞。

  可卡因:迅速入侵携带多巴胺的细胞。能够轻易地霸占本来属于多巴胺的位置,都被占满后,多巴胺就找不到结合的空间,于是它只能被迫与快乐接收器结合。“快乐机制”被迫启动。

  安非他明:同样也会把多巴胺挤出游走细胞,让它同神经细胞结合。越多的多巴胺被“挤出”意味着越强烈的快感。

  海洛因的作用原理则同可卡因和安非他明不同。它直接刺激多巴胺所在的神经游走细胞。让它们释放多巴胺,香烟中的尼古丁也是采用同类似的方式刺激大脑的。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2663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