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举报奖因何发不出 有举报者身份被泄

时间:2022-02-14 阅读:17 评论:0 作者:admin

  3年过去了,全国各地政府设立的总额上千万元的食品安全举报奖金,却依然没怎么动过。

  在贵州,300万元的食品安全举报奖励专项资金,去年仅奖励出去10万元,前年也不过20万元;在广东佛山,100万元的专项奖金在去年底也只奖励出去10万元。《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阅多地数据发现,“奖金发不出去”已是各地的普遍现象,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奖金分文未发出的情况,比如2012年福建省设立的500万元专项资金在当年未发出去一笔。

  地方官员谈及奖金难发出的原因时,归结于多数民众不知举报有奖、奖金标准不够高、政府兑奖不积极和举报者担心遭报复、不信任政府保密工作等。

  而在长期跟踪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效敏看来,政府做好对举报者的保密工作,是食品安全举报奖制度发挥最大效应的关键。比如,不只要允许举报者匿名举报,还要允许他们匿名领奖。

  曾有举报者身份被泄露

  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意在发动和依靠民众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捍卫“舌尖上”的安全,北京、上海、青岛等地较早推出。2011年7月,当时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指导意见》,将这一制度推向全国,不少地方次年建立了该制度。

  食品安全举报范围广,涉及食用农产品、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在举报之列。各地一般根据举报提供的证据与事实相符合的程度及所涉货值金额,对举报人给予一次性奖励,一般按照处罚认定的货值金额的不同比例发放奖励款。当然,各地都设立了最高奖励额度,比如深圳最高奖励可达50万元,更多大城市则在10万~30万元。而一些县市最高奖励金额为1万元。

  这一制度推出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上海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上海设立500万元的举报专项奖励资金,2012~2014年,连续3年举报奖励件数和金额都呈上升趋势,奖励数从2012年的258条增至去年的1396条,同期发出的奖励金额也由37.2万元增至74.6万元。

  孙效敏告诉本报记者,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经建立起了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不少县市也相继建立该制度。“有奖举报制度实施了3年,效果不错,不过并未达到立法者的预期目标,因为有些地方还存在举报人数少和奖金难发出的情况。”

  某省食药监局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有奖举报制度的一大关键是让企业内部人士站出来举报,但奖金额度是否值得他们冒风险站出来、政府内部能否对其身份保密,都是现在面临的挑战。

  由于担心自己身份泄露,不少地方出现了奖金无人来领的情况。比如,上海2014年收到的531件内部人士食品安全举报中,匿名且未留下任何联系方式的有149件,这意味着近三成举报者的奖励难以落实。

  对此,上海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受理中心主任杨全表示:“很多举报者并非为了奖励,可能有些还担心遭到打击报复。”

  孙效敏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官方程序下的匿名举报,实质上还是实名——虽然举报者在举报过程中可以匿名,但他们在领取奖励时要出示身份证,因此举报人有后顾之忧,对政府能否保密不放心。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根据。2011年,河北曾有位律师多次举报问题食品,但他的电话却多次被问题食品商家拿到,这些商家要求与他私下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举报人信息被泄露,会导致举报人对政府保密工作不信任。”孙效敏表示。

  他仔细研究食品安全举报案件后发现,由于熟知内情,真正重大的食品安全案件的举报人都是内部员工,而不是一般消费者。比如2001年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2011年上海染色馒头事件、2014年上海福喜事件。

  由于内部员工举报很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而其同事会因此失业,举报人因此可能遭到报复,这些都让内部举报人士心理压力很大。深圳就曾有一位内部举报者因身份暴露,最终导致其长期无法在食品行业找到工作。

  孙效敏表示,这些都让内部举报人士非常重视自己身份的保密,一些人因为担心泄露身份而不敢领奖。

  保密写入食安法修订草案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2645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