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艾滋病防治协会将成立

时间:2022-02-13 阅读:15 评论:0 作者:admin

  艾滋病流行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流行蔓延的形势非常严峻。为阻断经性途径传播,加大对流动人口和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聊城市将成立艾滋病防治协会,记者了解到,协会由10余位热心艾滋病防治事业的专家和卫生工作者发起,将探索适合聊城市社会团体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验和模式。

  2月1日,记者从聊城市疾控中心获悉,聊城市自2002年发现本地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艾滋病流行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流行蔓延的形势非常严峻。聊城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处在十分关键的时期。记者了解到,在目前防控艾滋病严峻的形势下,成立聊城市艾滋病防治协会的呼声越来越高,由张子文、姜祥坤、刘庆华、蔡新等10余位热心艾滋病防治事业的专家和卫生工作者发起,邀请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有关专家、教授和专业人员,向全市发出了成立“聊城市艾滋病防治协会”的倡议,得到了全市卫生系统广大艾滋病防治工作者和社会组织的响应。

  目前,成立“协会”的各种条件已经完全具备。2014年12月1日,协会筹备组向市卫生计生委正式提交了关于“聊城市艾滋病防治协会”筹备工作的报告。疾控专家表示,聊城市艾滋病的疫情虽然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流行蔓延的形势十分严峻,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市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233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60例,艾滋病病人73例;死亡52例(在死亡的52个病例中艾滋病病人21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0例)。2014年1-10月份,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53例,比2013年同期上升60.6%。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例,艾滋病病人12例;死亡9例。

  分类思路与集中管理治疗

  实际上,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起,艾滋病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共卫生问题。

  实践中,许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生活贫困,不少人实施了吸毒、卖淫等违法行为,不少人实施了抢劫、盗窃、贩卖毒品等犯罪行为。在一些落后的民族聚居地区,上述问题更为严峻。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及疏漏,涉罪艾滋病人存在“羁押难”、“矫治难”、“回归难”等疑难问题,不少地方不得不“抓了放,放了抓”或者“与监狱无缝衔接”。

  对于刑事司法实践的难题,北京师范大学刑事科学院、法学院院长赵秉志认为,“当前,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有效解决这一个问题,需要刑法学、刑事法学、犯罪学、社区矫正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提出综合、妥当的方案。”

  国际经验表明,准确定位、分类管理高危人群是防治管理艾滋病的核心方法。而随着2006年1月国务院通过《艾滋病防治条例》,艾滋病防治工作逐渐走上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的《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定》进一步规定了强制戒毒所内的治疗康复和教育等内容,对集中管理涉毒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提供了一定依据。

  在此背景下,以“蓝莲花家园”命名的集中管理治疗工作模式应运而生。继2008年5月组建成立第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集中管理治疗大队“更生苑”之后,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相继组建了“矫治苑”、“关爱苑”,收治全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的男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本文链接: https://bbs.lanchong123.com/?id=2484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