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成立后,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0余岁,迅速上升到60多岁。在全球300多国家里,排名在前100名以内。
2、建国初期,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毛泽东依然确立医疗服务的“为大多数人民服务是我们卫生工作的方向”。
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城市广大医务人员纷纷下乡,为农民兄弟送医送药,培养赤脚医生,协助建立合作医疗网,在短短十几年内,广大农村“一无医,二无药”的状况得到彻底改观,不仅使我们的农民兄弟感激不尽,而且还得到了世界众多有识之士,包括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一致的公认与好评。
3、毛泽东的卫生路线,要求全心全意“为全体军民服务”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1945年4月毛泽东强调指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上世纪60年代中期(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毛泽东指示“北京医院要开放”,批评当时的卫生部是“城市老爷卫生部”。他发表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著名谈话。他认为,作为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不放在农村,就是为少数人服务。当年许多城市医务工作者响应毛泽东“6.26”指示的号召,去到边疆去到农村为人民忠诚服务,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他们为群众服务的事迹也令农民感激不尽。由此,我们看到一个日理万机的大国领袖是在怎样的艰苦环境下对生活在底层农民的那种眷念和牵挂。平民领袖,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4、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医务人员,“依靠多数人,为多数人服务”,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新中国消灭了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甲类传染病(霍乱、鼠疫、天花),短期内在大陆根绝了“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性传播疾病,很快控制了流行猖獗的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全民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城乡人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在城镇厂矿企业单位建立了医务室,在广大农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工人、农民实现了“小病不出厂、不出村,大病能住院”的一套完整的初级医疗保障体系,有效地保护了社会生产力,新中国让中国人在世界各国的心目中真正消除了“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