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习俗

时间:2022-04-12 阅读:19 评论:0 作者:admin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民间重要的节日,称为“夏至节”。有些地方,“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

  据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让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娱乐。《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吃新麦做成饼、馍,谓之尝新。

  时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种趣味盎然的夏至节日食俗。在北京,“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山东,“冬至饺子夏至面”;在江苏,夏令有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在陕西,夏至食粽子等。

  今年22日夏至。从夏至日起,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炎炎夏日,容易“上火”。故营养专家提醒人们,夏至时节,要多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

  夏至是白昼最长是今天,俗语“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而南半球此时正值隆冬。

  许多古书中记载着一些大同小异的“夏九九歌”,描述了夏至后的气温变化和人们日常生活情景:“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歌中所述,虽不能普遍符合各地情况,但较客观地反映了夏至之后,从开始热到最热,再逐渐转凉这一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

  夏至日照最长,故中国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旧时,人不分贫富,夏于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其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于是日吃面尝新习俗,谚语说“冬至馄饨夏至面”。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亦带尝新之意。

  绍兴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是日,观者云集,热闹非凡。此风至今尚存。

  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圆糊醮。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处,并燃香祭祀,以祈丰收。小孩子早待此日,以便到各田城摘取醮坨,乘机饱食一顿。

本文链接: http://bbs.lanchong123.com/?id=4911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夏至的由来
下一篇: 夏至的农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