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梅贻琦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人称“寡言君子”。
有一次,学校的一些学生与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导致对方严重受伤。媒体记者蜂拥而至,经过采访,认为学生的过错大。此事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民众纷纷指责学校。有记者问梅校长打算怎样处理学生,是不是要开除。梅贻琦没有迎合舆论以求自保,而是承认自己有错,并向公众道歉。最后,他还说:“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被教坏的。”护犊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清华学术地位的日渐提高,梅贻琦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1941年清华建校30周年校庆时,有欧美著名大学的校长称赞清华“西土一千年,中邦三十载”,并问梅校长做到这点有何秘诀。梅校长没有大谈特谈管理经验,而是继续他惯有的简练风格,回答道:“这和学校教师、学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为,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自嘲式的幽默,给在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寡言少语的梅贻琦,有时也会让人无法参透其内心。当初考清华第一批留美生,放榜时,大家都焦急万分,唯有他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启程上船赴美时,有人惊讶地发现他也在其中。此后,大家发现,梅贻琦虽然话语少,谈起来却颇优雅得体,从此在同学中有了“寡言君子”的称谓。
可见,梅贻琦虽然寡言,却绝不是肚子里没货或者思想贫乏,而是“嘴里不说,骨子里自有分寸”。如今,我们从梅贻琦许多简短的话语中,能领略到的,更多的是他的个人魅力和人生哲理。
“民国热”持续不退,提起民国时期的教育,似乎总是那么令人神往。其实,民国时期的教育,也是由多方面组成的,比如,考试制度就是民国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学者们撰写的关于民国教育的文章已经很多了,谈及师资力量、教师素质、讲课特色等诸多方面,而民国的考试制度其实也极有特色,老师们在评判试卷时,那种灵活的评判方式,无疑给了学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是他们日后能成为栋梁之材的一个重要原因。
钱穆是国学大师,晚年的时候,他曾写了一部《师友杂忆》,书中,有一部分章节记述了自己的教育经历,其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读中学时的一次考试。
那是一次地理考试,只有4道题,满分100分,每道题25分,钱穆拿到试卷后,从第一道题开始审题,审到第三道题的时候,他兴奋了,原来啊,这道题的内容是关于长白山地势军情的,他对这个问题一直很感兴趣,此前曾读过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所以看到这道题之后,便情不自禁地开始答题,而且不是“为了答题而答题”,完全是兴之所至,洋洋洒洒地尽情挥毫,早已经忘了自己当时是在考场上。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总算把这个题目答完了,便从头到尾开始检查,可就在此时,交卷的铃声响起,可他只顾着全神贯注地答第三道题,余下三道题,他一个字也没写,但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悻悻地把卷子交了上去。
按照常理推算,钱穆的这次考试,是不能及格了,因为他只答了1/4的题,即使那道题给他满分,他也只能得25分。可是,卷子发下来后,钱穆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得了75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