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春色到底有多美?

时间:2023-08-31 阅读:13 评论:0 作者:admin

解密: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春色到底有多美?

清人刘熙载说到文学创作时说:“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

这里的“意”,指的是作品的主题、立意,这是贯穿全篇的中心。“笔”,指写作过程,即用艺术形象来表现“意”的过程。作家不可能无目的地进行创作,他们总是要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深切感受和理解的东西,通过某个问题,表达某种见解或某种态度。因此,主题、立意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和左右着作品的构思和创作过程。

创作是一个过程。无论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铺排情节,揭示主题,都有一个改造制作,反复选择,不断深化,不断挖掘的过程。一字一句,一章一节,无不凝聚着作者刻苦加工的汗水和心血。

白居易的名篇《忆江南》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绿”两字,可谓一对“词眼”。一“红”一“绿”,呼应对照,异彩纷呈,何等艳丽!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惟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江南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形成了一幅色彩绚丽、层次丰富、令人神往的江南美景画。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突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营造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白居易的《忆江南》用寥寥数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读者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入眼帘。

古代的一些皇帝很会炒作,通用的手法就是制造一些神奇的“符瑞征兆”神化自己,为获得并巩固“真命天子”的地位服务,编织五花八门的谎言,愚弄老百姓。

宋太祖赵匡胤,宋朝第一任皇帝。

赵匡胤出身于武将世家,公元927年,小赵在洛阳夹马营中呱呱落地。他从小就喜爱习武,在崇尚武力的五代乱世,他的背景和特长对于攀上权力巅峰帮助很大。960年正月,赵匡胤奉命领兵抵御辽国的入侵,当队伍行进到陈桥驿时,据说,赵匡胤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哗变的士兵拥立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由此,开始了赵宋320年的统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bbs.lanchong123.com/?id=38455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