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交旧话:1平方米能容纳12双脚

时间:2023-08-29 阅读:19 评论:0 作者:admin

上海公交旧话:1平方米能容纳12双脚

1979年4月6日下午3:15,徐家汇。

距离下班的公交高峰时间还有几个小时,但26路车站已经拥挤不堪。车站如同一个小型斗场。车辆一进站,人们就如得到战斗讯号,一个个乘客不仅不排队,还争先上车。人处其中,如在洪流之中。人们一头扎进激流,手奋力向前拨开缝隙,手肘则不动声色抵挡着后面的人。所谓优雅、精致、讲究的上海人形象,在公交车来临时全部荡然无存。车站没有人维持秩序,老年人挤不上车,只能干着急。

这一切,都被记者毕品富拍摄进了这一张早年刊载于《解放日报》的照片里。

今天年纪稍长的上海人,都能回忆起自己沙丁鱼一般喘不过气、彼此前胸贴后背挤公交的难堪经历。最严重的公交拥挤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公交公司曾专门派人在车厢作过调研发现,当时最拥挤时,车厢1平方米内要容纳下12双脚。而按常规测算,1平方米至多能容纳8双脚。遇到带着孩子,小孩子往往被大人高举过头,从窗口先塞进卖票员怀里,大人才能空出手脚奋力“攻克”进车厢。为此,上海街头诞生了一种“新职业”,即许多公交车站都派力气大的男同志驻守站台,遇到乘客蜂拥进车厢的时候,就在车门外帮着把乘客往里面填塞……

“老公交”宋士杰曾在接受相关采访时回忆自己年轻时代进入汽车二场工作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车辆很空。即使在上、下班时段,乘客也不见增多,那时没有乘客高峰、低谷之分。我现在还记得,那时一到下午5时以后,在常熟路、华山路口,外白渡桥、东大名路一带已经很少看到有乘客了,马路上人也很 少。”

全市调整上下班时间

乘车开始变成难题的情况,在1979年后才渐渐显现。情况,很快就不容乐观。

1979年入冬以来,公共汽车、电车的客运量迅速增长,每天高达八百六十万人次,特别是早晨上班时间,车辆更为拥挤。六点半到七点半的一个小时内,竟高达一百多万人次。尽管公交公司采取了增加车辆,开辟跨线联运、区间车、大站车、高峰车等各种措施,乘车拥挤情况仍未见缓和。

1979年12月15日,上海专门召开会议经过仔细讨论研究后决定,“从今天起市级各局、公司、市区和近郊区一部分工厂、中专、技校错开时间上下班,以改善市内公共交通拥挤情况。”

错开上下班时间的具体规定是:

市级各局:冬令期间,上午九时至十二时,下午一时至六时;夏令期间,上午八时半至十二时,下午一时半至六时。市级公司:冬令期间,上午八时半至十二时,下午一时至五时半;夏令期间,上午八时至十二时,下午一时半至五时半。市区和近郊区的中专技校,上课时间由原来的八时改为八时半。

工厂则结合用电和线路交通拥挤状况,原来在八时上班的,一般都推迟到八时半;原来在七时半上班的,一般都提前到七时上班。具体时间根据市里下发的通知规定执行。财贸系统根据自己的营业特点,作适当的调整。

乘车人数持续上涨但之后,乘车难的情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1980年12月29日,一辆71路公共汽车在延安路外滩终点站装客时,车辆误点,这时有百余名乘客拥在候车栏杆外候车。当661-640号车缓缓进站准备装客时,有些乘客不遵守秩序,相互推搡,结果一位30岁左右的男乘客被拥倒在车辆底下,经车轮轧过当场死亡。而这是1980年一年内由于站头秩序不好而发生的第八起死亡事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bbs.lanchong123.com/?id=38351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