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调查报告显示,认为上海食品安全状况“很安全”、“比较安全”和“一般”的市民合计达96.3%,同比2013年还提高了4个百分点。这是市食安办、市食药监局2月2日发布的《2014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状况报告(白皮书)》披露的最新数据。
市民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源于上海对食品安全“五个最严”的坚持。去年,全市共注销或吊销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证照7405张;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8447起,罚没款金额5567.7万元;侦破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案件12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0人。市食药监局局长阎祖强坦言,市民仍然高度信任申城的食品安全,可见他们并不以数量论“英雄”,而是更加关注城市管理的实际效率有多高、持续有效的时间有多长,这其实是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今,更多“先手”举措被引入上海食品安全监管——在17个区县建立了500个固定监测采样点,数量将近2010年的5倍,从而将风险监测在本市食品供应主渠道的覆盖面提高到85%;
供应量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大型购物中心等均已进入风险监测覆盖范围。数据显示:2014年上海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率为0.52例/10万人口,比2013年下降了32.5%,为近十年来最低;食品监督性抽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同比分别提高了0.4和2.2个百分点,年内全市未曾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白皮书同时指出上海食品安全两大症结。其一,受资源、环境等约束,全市食用农产品七成要靠“外援”,增加了食品产业链的长度、安全信息断裂的可能性和追溯监管的难度。其二,部分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意识、诚信意识还不到位,甚至知法犯法。仅去年,多达1.5万户次企业在监管部门的检查中被查出问题并予整改和处罚,不法分子制售假劣保健食品、调味品、桶装水,以及用猪肉制售假冒牛肉等行为仍有发生。
白皮书透露,在市政府法制办的支持下,市食药监局、市商务委、市农委等部门联合起草了《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即将颁布实施,明确粮食及其制品、畜产品及其制品、禽及其产品、蔬菜、水产品、乳品、食用油等10大类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必须实施信息追溯管理。未来,上海食品安全监管将增加诚信的“分量”。目前,本市已制定《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暂行办法》等信用管理制度。今年本市还将制订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公开企业信用等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