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上流社会,养士成为一种时髦风气。风气固然是风气,但绝不纯属附庸风雅,养士者均怀有其深远的政治目的。门下有多少士人,就表明本人的政治影响力,社会知名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今天,年轻人一说成就事业,无有不提“人脉”这个词的。事实上,与古人的养士异曲同工,求的都是来日的“路路通”。
战国养士者,最有名的莫过于齐国的孟尝君了。孟尝君在他的封地薛,招揽了来自各国的能人,据说最多时达“食客三千人”。司马迁说他为写《史记》,曾经到薛县实地考察,发现当地民风剽悍,“多暴桀子弟”,一打听,原来是因为孟尝君当年收留了好多目无王法任侠好斗的人,最多时,有六万。
孟尝君养士,有三个特点,一是来者不拒。几千人中,包括负案在逃的罪犯和善玩各种歪门邪道的江湖流浪汉。第二个,对投到门下的人,尽量有求必应,满足其近乎非分的要求。他“舍业厚遇之”。舍弃家财,好吃好喝招待这些人。有人一时因家事不得不离开,孟尝君也不气恼,相反温言热语安慰,并安排奴仆随同赴家慰问父母亲属,送上大量钱财。第三,孟尝君笼络人心的绝招是,与门客同甘共苦。有一次,孟尝君在晚上招呼食客吃饭,其中的一位,背着火光躲在暗影里吃,另一个食客生气了,怀疑孟尝君厚此薄彼,给那个吃的比自己的好,孟尝君站起身来,端着自己的饭碗给这位看,主人碗里的饭与大家的一模一样,这位羞愧难当,当即自杀。此后,“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孟尝君门下,最有名的娇蛮食客,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冯谖了,中学课本里有《冯谖客孟尝君》,记载得很详细。在孟尝君家,冯谖诸事不干,却动辄食要有鱼、行要坐车,还要孟尝君给他的家人提供生活费。孟尝君一一无条件满足。
孟尝君有个基本的蓄积人才理论,即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各有其用,猴子上树,老鼠打洞。我们俗语常说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就是打孟尝君这儿来的。再者,人脉的培养,先行要不惜投入,投入必有回报。“鸡鸣狗盗”,就是孟尝君最典型最具人生处世启迪意义的原创。
孟尝君在秦国被软禁,生命都有危险,无奈之下,他只好去求救于秦昭王的一位宠姬。这位宠姬说了,救你一命也并不难,只是我想得到你的那件裘皮大衣。孟尝君是有一件价值千金的裘皮大衣,可此前他已经将其送给了秦昭王,总不能从秦王那儿再要回来送给宠姬吧?孟尝君为此直挠头,这可怎么办?门客里有一位擅长偷鸡摸狗的站了出来,先生不要发愁,我有办法让那件大衣回到你手里。乘着夜黑人静,这位像狗一样偷偷钻进秦王宫仓库,愣是把裘皮大衣给偷了出来。孟尝君转手交给宠姬,宠姬一番枕边发嗲央求,秦昭王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抬脚便赶紧逃离,恨不得插翅飞回齐国。
谁知一行人仓皇走到函谷关,正是半夜时分,关门紧闭,按规定,须听到鸡叫才会开门。孟尝君这时用的是假护照,若等天亮开关出城,又不知会出现怎样的变故。众人正发愁,突闻秦昭王改变主意,已派人马前来追拿孟尝君。这可如何是好?手足无措之时,突听耳边响起公鸡响亮的打鸣声,顿时四处农户家中的鸡都跟着叫起来。守门者闻之,大开城门放行,孟尝君就这样安然无恙逃出秦国。而他身边响起的鸡鸣,正是平时寄食于他门下的一个善学鸡叫的家伙模仿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