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影响三国结局的六场雨:谋事在人成事却在天

时间:2023-05-19 阅读:11 评论:0 作者:admin

盘点影响三国结局的六场雨:谋事在人成事却在天

三国时,军事损失最大的一场雨,也是曹操一生中遇到的最糟糕的一场雨,下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竟然“水淹七军”。

据《三国志·魏书·于禁传》(卷十七),当时,汉中王刘备命令关羽进攻魏军把过的樊城。樊城守将是曹仁,守城兵力不足,曹操立即派于禁、庞德二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曹仁让于禁、庞德不要进城,驻扎于城北,以里应外合,控制关羽攻城。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正在双方相持不下时,樊城一带下起一场也许是百年不遇大暴雨,一连下了多日,导致汉水暴涨,地上积水三四米深,陆上可行船。魏军兵营设在一片平地上,谁也没有会想会突然来这么一场雨。大水汹涌而至,魏七军人马全被淹在水里。魏军多北方人,不习水性,事前又没准备船只,只得泅水往高地转移,但为时已晚--这就是三国经典故事“水淹七军”的由来。

这场雨,对魏军来说糟糕透顶,但对关羽则是一场及时雨,真是“天助我也”。关羽抓住战机,率领水军,把魏军全收拾了,于禁投降,庞德拒降被杀——七军人马因一场雨,报销了。

湖北襄樊的暴雨最容易成灾,在现代亦然,如在2008年夏,便下了十年不遇的强暴雨,造成很大损失,当然可能比曹操当年的受灾程度要低一些。而这样糟糕的关系战局的雨,魏国来说并不是最后一次,后来又遇到了——这是三国时魏国,最无奈的一场雨。

建兴八年(公元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张郃、曹真,三路大军,向诸葛率领的蜀军主动发起进攻。时蜀军驻于城固、赤坂一带,形势对蜀军严重不利。结果,魏军志在必得的“剿蜀作战计划”又因大雨,不得不放弃。据《三国志·魏书·曹真传》(卷九),当时,大雨竟然一连下了30多天,栈道全被冲断了,无法行军,万般无奈之下,魏军只能撤退,“诏真还军”。

气候影响时局和战争进程,在上面两场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面这一场,同样说明了气候的重要性。

或许老天是公平的,并不有意偏向哪一方。在魏军尝过到暴雨厉害的第二年,即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蜀国便体会到了大雨对自己的不利——这是蜀国最不利,诸葛亮生前最倒霉的一场雨。

诸葛亮对曹氏魏国来说,是一个主战派,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到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曾六次用兵,北上中原,欲灭掉魏国,统一天下,其中有四次系主动进攻。

最重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这次,诸葛亮吸取前几次攻而不克的经验教训,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古代军事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机械化运输工具--“木牛”,就是在这次北伐期间投入使用的,这是诸葛亮特别设计、发明的运输工具,是当时最先进的运输工具国。还备足了粮草。据《三国志·蜀书·李严传》(卷四十),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发兵北上,进向定军山。根据事前分工,诸葛亮的南阳老乡、骠骑将军李严(平)负责粮草运输等后勤保障工作。

但在关键的时候,出现了恶劣的天气,在八九份这样的夏秋之际,竟然下起了连绵不断的大雨,运输无法跟上,导致蜀军粮草供应断供,诸葛亮只得退军,放弃了进一步北上的计划。

这次失利,对诸葛亮打击很大。此三年后的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雄心未灭的诸葛亮不甘就此失败,又兴兵北上,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运兵。这次没有遇到糟糕的天气,但他自己却又病倒了,死在征途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bbs.lanchong123.com/?id=36071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