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自隋朝设立以来,至唐朝渐趋完善,特别是经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特殊贡献以后,科举考试俨然成为了天下才子的“试金石”,成为了成千上万读书人“鲤鱼跳龙门”的希望和寄托所在,犹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门的这一边,人头攒动,苦海无涯,门的那一边,是一条通向成功并且用鲜花和织锦铺就的幸福道路,一旦金榜题名,即可光宗耀祖,功成名就,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踌躇满志,所以天下读书人削尖了脑袋似的往里挤。
虽然唐朝的科举考试比较完备,防范考试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趋完善,但是晚唐期间却有一个人,凭借自己的才学和机敏,在这种非常严肃且被统治者认为神圣庄严的科举考试中却屡屡善于搅局,弄得考官们十分狼狈,而其人却因为自己这种荒诞不经的举止行为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致终生不仕,抑或是因为这种违反相关考试规定的唐突行为触犯了唐王朝的大忌,而被打入另册,上了历届考官的黑名单,虽然才高八斗,却被人永远的踩翻在地,零落成泥,永不录用。此人就是晚唐时期有名的花间派词人,宋朝时婉约派开山鼻祖唐代大诗人大词人温庭筠。
温庭筠,字飞卿,与李商隐齐名,时人号曰“温李”,也许是冥冥中的某种巧合,温李两人同样都是仕途上的不成功者,却又同时在文学成就方面享有盛誉。老温这个人很早就以词赋出名,但此人一生放浪形骸,不受羁束,具有传统文人比较清高和蔑视权贵的孤傲气质。据说是初唐宰相温彦博的后代,年轻时为苦求功名,也下过一番狠功夫,才思尤为敏捷,无论是《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有记载。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晚唐科考律赋,八韵为一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时,老温不急不躁,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次叉手即可完成八韵,人送外号“温八叉”,老温此举不在三国时神童曹植七步成诗之下,是仕林中公认的第一等才子。
有关温庭筠才华横溢才思敏捷且出口成章的轶事,宋人笔记多有记录。与他齐名的李商隐曾有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下句,老温不假思索对曰“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唐宣宗曾经赋联,上句为“金步摇”,未觅下句,便差人遣未第仕子对答,老温脱口而出“玉条脱”,宣宗大为高兴,传令嘉奖。又药名有“白头翁”,温庭筠以“苍耳子”作对。此虽为雕虫小技,却也说明了温庭筠才思敏捷,“温八叉”得名确非浪得虚名。
老温还有一个别号,人称“救数人”,也许是多年科举未第,老温的心态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开始有点游戏人生的意思在里面,史书载温庭筠先后有多次科考舞弊的行为发生,一次是在宣宗朝,唐宣宗朝试宏词时,老温有点不屑一顾,也可能是卖弄自己才学,或者对自己满腹才学而得不到皇帝青睐而犯了文人的自由主义,竟然不顾皇帝的权威,替他人作赋,后被皇帝侦知,旋即被贬。象温庭筠这样满腹经纶的才子,居然三番五次未能通过唐王朝的“国考”,一半是因为当时官官相护的原因,一半可能就是因为他考场上的恶行了,但是老温作弊从来不是为自己而是甘当他人枪手,这就让人奇怪于他的荒唐行径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