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雍正”年号确应与“雍亲王”有关。那么,“雍正”是否意味着“雍正得位之正”,进而能否进一步延伸,得出“雍亲王得位不正”的结论呢?
说起“雍正”年号,人们可能会想到侯宝林、刘宝瑞在相声《讲帝号》中所说的:“因为他做皇上那天,他坐歪了,不正,大伙儿一拥他,嗯,正了——‘拥(雍)正’。”这是相声的逗乐与调侃,可以一笑了之。
还有一种更流行的说法是:“雍正”年号表面上是“雍亲王得位之正”,恰恰表明了“雍亲王得位不正”,实乃“此地无银三百两”也。这是对雍正帝胤禛非法继位的一种暗讽,但它能成立吗?
清帝“年号”怎么拟定?
年号肯定都用好的字眼。“雍”者,和蔼、和顺、和好、和谐之意,历史上年号有用“雍”字的,如“雍熙”是宋太宗的年号,“雍宁”是西夏崇宗李乾顺的年号。那么,“雍”与“雍亲王”是否有关系呢?
首先,胤禛所封为“雍亲王”“雍正”与“雍亲王”的“雍”,汉文写法一致,满文的写法也相同。其次,有清一代,身为皇子先封王,后又成为皇帝者,共有四人:一是“雍亲王”,二是“宝亲王”即后来的乾隆帝弘历,三是“嘉亲王”即后来的嘉庆帝颙琰,四是“智亲王”即后来的道光帝旻宁。“雍亲王”与“雍正”,“嘉亲王”与“嘉庆”用字上的联系至为明显,此外还有旻宁,当时供他选择的年号中就有“智临”,这与“智亲王”密切相关。
封号与年号所取都是嘉名,作为后起的年号,参照亲王时的封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由此可以认定,“雍正”年号确应与“雍亲王”有关。那么,“雍正”是否意味着“雍正得位之正”,进而能否进一步延伸,得出“雍亲王得位不正”的结论呢?
这个问题不易回答。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去世。十一月二十,雍正帝登极,即位诏书中说:“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雍正元年。”这是迄今所见“雍正”年号第一次出现,同时又没有任何的解释。
让我们看一看清朝拟定年号的程序,或许对于“雍正”年号的解读有启发意义。
先看“康熙”年号。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顺治帝福临去世,玄烨继立。王熙时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他在自撰年谱里说:“初八,同内阁拟上世祖章皇帝尊谥,又同内阁拟今上皇帝即位年号,又为辅政大臣撰誓文。”由此可以看出,年号是由臣下撰拟的。
再看“道光”年号。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1820年9月2日)嘉庆帝去世。八月初三,大臣“恭撰恩诏、建元年号”,年号共四个:绍德、建恒、道光、智临。八月初七,即位诏书已拟定,八月二十七,旻宁正式登极,即位诏书中公布:“以明年为道光元年”。这表明先由大臣拟年号,有数个备选,最后由皇帝决定。
拟定年号一事更为人熟知的,是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后,长子载淳继立,先由辅政八大臣所拟的“祺祥”年号,取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这是清代各个年号中确切知道出处及意义者。随后发生辛酉政变,“祺祥”年号取消。有记载说,大学士周祖培起初主张用“熙隆”或“乾熙”,最后从众议改用“同治”二字。奏上,奉两宫皇太后慈安、慈禧懿旨允可。
“雍正”凭何正视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