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考场打假第一案:赵匡胤借科考案排除异己

时间:2023-04-03 阅读:13 评论:0 作者:admin

北宋考场打假第一案:赵匡胤借科考案排除异己

973年,开宝六年三月,本是读书人的好日子。北宋是这时开榜。读书人就盼着金榜题名了。可是这一年,特别奇怪,榜总不开。因为出事了。这次考试出现了丑闻。主考官营私舞弊,皇帝亲自主持,重新考试了。这么圣明的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这与一次接待录取考生的仪式有关。这一年,考试本来结束了,主考官录取了十一个进士,二十八个诸科。科举分好多科目。

最著名的是进士科,其他还有明经三传三礼等。进士科外的其他称诸科。考试中进士难考,最值钱。五十少进士。如果进士五十岁考中,都算年轻的了。通常这些人拜见皇帝,是礼仪。不具备面试性质。理论上皇帝有最终的决定权。实际上皇帝很少使用否决权。一旦对主考官的录取情况指手划脚,是对主考官的质疑。如果出现,大家会认为是皇帝在侵权。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一次赵匡胤接见时,发现了两个人是滥竽充数的。武济川与刘俊不行。但是不久,又发生另一件事,使考场的事成了公众事件。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的是,有人敲登闻鼓,皇帝得亲自解决。突然有进士徐士廉敲的,说李防营私舞弊,是一个人说了算。徐士廉实际上真实身份是落第的举子。考中的进士叫前进士。进士徐士廉,实际是名落孙山的。他告主考官。皇帝间卢多逊。卢多逊回答是颇亦闻。所以,赵匡胤立即采取决策,重新安排考试,从落第举子中选了一百多人参加考试。再加上录取的,重考一次。这是历史上少有的。这次考试后,赵匡胤录取了129人。人数多了。再是把抹掉了主考官的翰林学士职务。影响极大。

两个倒霉的专生:疑点有,这两个考生到底有什么错?史书记录的是,材质最陋,应对失次。材质指的是外貌等。与人的智慧能力无关。当然把材质再稍微扩展一下,也可能指本性等。内在指标上,不是一眼能看得出的。得长时间了解,才能知道这人的品性。赵匡胤在四十个考生中看到两人材质最陋,应该指的是外貌。这个如果成立,不应该由主考官负责。主考官管的是文化。

考生长得怎么样,应该不是他管的。应对失次是指皇帝与他们对话时,他们大概是语无伦次。让皇帝不开心。不过古代还不是特别讲究能说会道。不过赵匡胤对考生要求会说话,也不过分。因为古代的进士,加入官僚队伍要亲民,面对百姓。他们是行政司法一体的。如果不人说话,长得又不好,当官还真不行。通常关注这一部分的能力,不是由礼部来关注。他们只管文化成绩。由吏部来管理和负责。材质最陋,应对失次,如果成立,李防也不应该负责任。他在这事上是过分受到打击了。

第二个疑点是,还有落第的考生敲了登闻鼓。这也不意味着李防营私舞弊。落第考生对主考官不满意,这是普遍的。赵匡胤也咨询了卢多逊。卢多逊也证明他有间题。不过历史表明二人一贯不和。这种证言完全是落井下石,可信度大打折扣。本人调查,凡是出现落第考生或者百姓,敲登闻鼓,多是有朝堂政治斗争的结果。可能徐士廉可能受了卢多逊等人的唆使做了这样的事。最大的疑点还是重新考试录取了考生,一共录了36个进士。这36人中,第一到十名,本是李防录取的。武济川被开除了。剩下十人,名次没变。剩下的二十六人,是赵匡胤录取的。说明李防主持的考试,没多少假可打。赵匡胤不过是借此扩大了录取规模,多录了。不过是借机扩大了录取和打击了李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bbs.lanchong123.com/?id=34193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