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如何治“霾”?皇帝为什么都很畏惧雾霾

时间:2023-04-01 阅读:20 评论:0 作者:admin

历代帝王如何治“霾”?皇帝为什么都很畏惧雾霾

霾与政治变化当然没有因果关系,但因为认识的局限性,帝王认为出现雾霾就是天怒,遇大“霾灾”需要做法事祈祷上苍原谅。

据说古人远行的时候,会带上一把家乡的泥土,遇水土不服时,和水服下即可痊愈。又据说北京没这风俗,原因是常年雾霾,他们离家的时候,已经带了一肺。

《尔雅·释天》解释霾:“风而雨土为霾。”《晋书》里说:“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水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在古人的认识里,出现霾对民间的伤害并不是很大,受灾最严重的反倒是行政体系。《晋书》说一出现霾,政府就没好事,但用词很萌,曰:“天地霾,君臣乖。”“乖”的意思是不和谐,掐架。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霾对皇上来说是不祥的,历代帝王都很畏惧。“王者失中,臣下强盛而蔽君明,则云阴。”“久阴不雨,乱气也。”这种认识早在汉朝就已出现,《汉书》记载了一个故事:汉废帝刘贺初即位就遇雾霾,“天阴,昼夜不见日月”。可刘贺偏偏要开车出去溜达,车刚发动便被光禄大夫夏侯胜拦下:“书上说出现这种天气,是大臣作乱犯上之象,您最好在家当宅男。”刘贺不信,让夏侯做宅男,关起来了。巧的是,夏侯刚被关起来,大将军霍光就把当了27天皇上的刘贺给废了。因为这个事,《汉书》引征京房《易传》说了一大段霾的兆示:大臣谋私就会起霾;君臣分心会出现上蒙下雾,但起风三次可化解;大臣无功受禄出白雾霾;大臣抢功出黄雾霾;大臣不要脸求赏,出红雾霾……啰啰嗦嗦近千字,比舞台特效干冰烟雾机说明书还详尽。

《资治通鉴》里也记载了一个帝王与“霾”的故事。618年4月10日,“是日,风霾昼昏”,当夜,武贲郎将司马德戡和宇文化及发动政变,隋炀帝被缢杀。宋朝也发生了一次类似事件。1127年4月20日,时任河北路割地使的张邦昌被金国逼着当大楚皇上。这天开封出现了霾:“建炎元年三月丁酉,汴京风霾,日无光。是日,张邦昌僭位。”张邦昌自己也知道出现霾对帝王来说是大胸罩,36F的。于是“百官惨沮,邦昌亦变色”。张推脱能见度太低,不能登机,更不能登基。但金国人强行将其按在沙发上接受百官朝贺。于是同年11月1日,老张被大胸罩憋死了。当然,不是用胸罩,而是用绳子“自缢而亡”。

霾与政治变化当然没有因果关系,但因为认识的局限性,帝王认为出现雾霾就是天怒,遇大“霾灾”需要做法事祈祷上苍原谅。崇祯十三年三月北京出现一场大霾,崇祯很重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祭天应该是上午,结果这次晚上才开始。因为云雾缭绕飞沙走石能见度太低,从紫禁城出发去天坛,结果到了刘家窑。下车找指示牌,连摸带撞费了半天时间才找到。看明白一回头,车又找不到了。开回天坛后开始祭天,更加有趣。祭祀时有道程序是往空中泼酒,因为尘霾飞扬,祭酒成了魔术表演,白酒倒进杯子,瞬间变成酱油。祭官手一扬杯,落地则成了一块黑乎乎的奥利奥饼干。祭祀的另一个环节是“燔燎”,要焚香烧祭品。这个给pM2.5添砖加瓦的行为导致黑烟滚滚。所以回去的时候,司机把车开到了天通苑才意识到要调头,来回耽误,以至于到家时都“长发及腰”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bbs.lanchong123.com/?id=33796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