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事实上,太平轮的悲剧没有纸醉金迷的氛围,也从未夸耀无从撼动的钢铁外壳,甚至它欠缺了泰坦尼克号那股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戏剧性;太平轮的悲剧纯粹是被时代所定义,是那个流离年代的插曲。这千余人搭了船,大部分是为国府这栋大厦将倾,不得不选择逃离,很多人还以为有机会重回故国,只是没想到留下尽是生离死别的泪水与悲怆。一如龙应台《大江大海》、齐邦媛《巨流河》,这是部属于失败者的史诗,一页无从诉说的伤痛。凡事皆不确定的1949年,正是《太平轮》最重要的背景。
1949年1月27日,除夕前一天,离蒋介石刚刚宣布“下野”仅一星期不到;中联公司旗下豪华客轮太平轮,一如往常,载满着拥挤的旅客与大批货物,心急如焚地自上海外滩码头夜航台湾的基隆港。其实早自1948年,随国共内战越演越烈、国民党节节败退以来,大批人潮便跟着国府各机关预作播迁台湾准备的同时,已想办法来台暂避一阵子。有的是家人先来台安置,有人是先来台谋个职务,不一而足,但极少人抱着来台永久定居的准备,也没什么购屋置产的打算。
但等淮海战役一败,别提故宫国宝和中央银行黄金都已展开秘密启运,战火硝烟沿着大地滚滚而来,国民党统治下各城市人群更是往东南沿海大规模移动,纷纷涌往上海、广州等港口,就是希望买张船票到台湾或到香港,以备不时之需。尤其国府官员眷属、国大代表、学生、公务人员,几乎把码头挤翻了天,人声鼎沸,所有人争先恐后,就是希望先挤上船再说。据目前资料,光是1948年就有近9万人来台;1949年间,来台人数更爆涨到30万之谱,还不含国民党旗下50万官兵,足见情况惨烈。当时中兴轮、太平轮等往来台湾与上海的定期航班,船票价格飞涨,还是一位难求;没有关系,连黄牛票都买不到,就连受蒋介石器重正隆的雷震,也是托汤恩伯安排,才能把家人与一些家当安排上船;到了船上还有一关关需要打点。
当时,上海飞台湾班机几乎班班客满;海运同样棘手,一天最高纪录有55艘船只穿梭两岸,每天都有大批人来票口询问票价与班次。情势紧急,超载成了家常便饭;越没位子,越有人想往上挤,甚至因此跌落船边海面。为让多一点人挤上船,国民党部队也常常下令,把还能使用的武器装备直接弃置码头上,更别提一般人拿不上船的银元、家当、古书典籍。套句当时亲眼目睹这一波迁徙潮的见证者所说,几乎全上海的有钱人都跑了,“就是逃难啊!”
太平轮也不例外。太平轮原本是二战时期的铁壳运输船,为船公司扩大营运,改装投入客运仅几个月,每星期往返上海基隆两次,客货两载,票价极贵。1949年1月27日中午,千余人挤上太平轮,有票乘客仅508人、船员124名;更有600吨钢条、《东南日报》印刷器材、100多吨纸张、中央银行重要文件1317箱等货物,船舱早已客满。另挤进没有船票、偷偷夹带上船约300人,整条船水泄不通,“全无缝隙”。
这些人,有名震一时的各方大员,也有家财万贯的富商,还有商人是打算回台过年、收账,在连金条都不一定换得到船位的时刻,很多人走后门、靠关系才能挤上太平轮,急着到台湾与亲人相聚。上得了船,好歹松了口气,不少人陷入熟睡,未来如何,也只能等到这蕞尔小岛再作打算,起码换得眼前短暂的太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