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隔墙两制台,对岸两提台”
新宁县位于湖南西南部,与广西搭界,隶属于邵阳,南边是风景秀美的崀山,东面是高耸入云的金凤山,而清澈见底的夫夷江水在县城金石镇连画了几弯漂亮的弧线,如同一条透明的丝带,挟带着两岸的青砖瓦舍、桃红柳绿、千门万户咿呀的读书声,轻轻从县城滑过。
俗话说人杰地灵、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新宁人有个很自豪的说法:“隔墙两制台,对岸两提台。”两制台指的是清朝时的直隶总督刘长佑、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提台指的是安徽巡抚江忠源、浙江提督刘光才。
所谓“隔墙”,盖因武慎公刘长佑府宅馀庆堂与忠诚公刘坤一府宅光厚堂在新宁县城仅一墙之隔,所谓“对岸”,则因为湘军将领江忠源、刘光才家就在夫夷江的两岸。四人皆为晚清“中兴名将”,当时一个小小的县城一下子竟冒出多名将帅之才,楚勇横空出世,接着的湘军又纵横驰骋了大半个,石破天惊,世所艳称,仿佛新宁的千年灵气,锺于一时了。
二、楚勇——湘军之源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月十日夜晚,长沙下河街码头渔火闪烁。32岁的刘长佑席帽青衫,和小他12岁的族叔刘坤一焦急地寻找着一艘官船。刘长佑(1818--1887)字子默,号荫渠。他的父亲靠经营本地木材和土产发家,富甲一方,在新宁县建了一座闻名遐迩的大宅院,名曰馀庆堂,大门的对联是:“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有福之人方能读书”。
刘长佑就出身在这样一个富裕温馨的家庭里。他为人谦和,有胆识,文武兼备。此前,他已在岳麓书院学习了十一年,其间有九个除夕都是在斋舍里度过的。可以说,宝庆地方尚武的传统与长沙岳麓书院所倡导的湖湘文化中“学以致用”的精神结合在一起,成就了以后刘长佑谨慎而多谋略的儒将风范。
也就在这一年,刘长佑考取拔贡,而新宁、武冈等地先后发生了雷再浩、李辉、李源发等人的农民暴动。也就在今天, 19岁的族叔刘坤一昼夜兼程赶到长沙转告了父亲逝世的噩耗和李源发攻打新宁县城的消息。刘长佑一方面由于父丧而悲痛至极,一方面出于地主阶级本能,对李源发攻打新宁县城而怒发冲冠。二人在长沙下河街码头,这个今天卖“舶落货”(长沙方言,意为便宜货、次品)的地方,找到了密友、时任浙江秀水县知县亦是回籍为父奔丧的江忠源,三位货真价实的帅才就这样历史性地相遇了。
尔后,三人连夜弃船骑马,赶回新宁,招募乡勇(区别于清政府的绿营军)2000余人。与清政府“正规军”不同的是,这些乡勇勤于训练,加上同乡共井的关系,具有绿营军不可比拟的凝聚力,能吃苦、打硬仗。很快镇压了李源发起义。
咸丰二年(1852),席卷江南的太平军在永安受挫,转而攻桂林。这时,刘长佑已回乡应聘在维新书院讲学,在江忠源的力邀下重新出山,随江忠源,出征平乱,湘军最早的一支——楚勇由此而诞生了。他们议定,楚勇以蓝色为旗。
太平军在桂林城下被楚勇大败后,转道全州,伐柯为筏,欲循湘江直下夺取长沙。江忠源用刘长佑之计,绕路敌前,扼守蓑衣渡,砍下许多木头,在河中遍布暗桩,连营河西岸,约诸军会师东岸,以截击太平军。果然,太平军乘船筏顺江而下,至蓑衣渡,其船筏纷纷被水中的木桩卡住,继而楚勇放火烧其船筏,从两岸夹攻,鏖战两昼夜,用火炮炸死了太平军南王冯云山,致使太平军在蓑衣渡惨败,楚勇由此而声威大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