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历时268年的大清王朝在这125天里土崩瓦解,轰然倒塌。这期间,东山再起的袁世凯一方面利用清军压制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养“敌”自重威胁清廷,最终逼清帝退位,坐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然而,袁世凯究竟使用了什么手段“和平”逼退清帝?这个过程中清廷内部又有怎样不同的应对态度?
当时,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见大势不佳,重新起用拥有军事实力和外交关系的袁世凯,在1911年10月14日诏授他为湖广总督,赴武汉节制各军。最初,袁世凯称疾不就,向清廷提出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10月27日,清廷又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还拨内帑100万两济武汉军事。接着,清军在汉口击败民军,清廷看到袁世凯是可以扭转乾坤的惟一人物,便于11月1日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诏他来京,组织内阁。11月16日,袁世凯内阁正式成立,自此便独揽了清廷的军政大权。
11月27日,清军攻占汉阳,民军死伤3000人。当时冯国璋打算乘胜渡江攻武昌,袁世凯却亲自拨打长途电话授意冯国璋停止攻打。依袁世凯当时的实力,完全可以镇压革命,但是他要养革命以制朝廷。12月28日,隆裕太后听从袁世凯的进谏,下懿旨召集国会,以决定国体。《绍英日记》中记录了袁世凯面见隆裕太后时的一番对话:
皇太后垂泪谕袁总理大臣云:“汝看着应如何办?即如何办。无论大局如何,我断不怨汝。即皇上长大,有我在,亦不能怨汝。”
袁对云:“臣等国务大臣,担任行政事宜。至皇室安危大计,应请上垂询皇族近支王公。论政体本应君主立宪,今既不能办到,革党不肯承认,即应决战。但战须有饷,现在库中只有二十余万两,不敷应用。外国又不肯借款,是以决战亦无把握。今唐绍仪请召集国会公决,如议定君主立宪政体,固属甚善;倘议定共和政体,必应优待皇室。如开战,战败后,恐不能保全皇室。此事关系皇室安危,仍请召见近支王公再为商议,候旨。”
绍英时任署度支部大臣,长期位居清廷核心的他亲身经历了晚清的动荡,并记述在日记中。《绍英日记》由绍英的儿子马士良保存研究,今通过绍英之孙马延玉修复并转予国家图书馆,在“东方的觉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中首次展出。
在《袁氏当国》一书中,作者唐德刚把袁世凯的政治方略解读为三步,即养敌、逼宫和摊牌,“袁氏知道,革命派只可养,不可剿,剿则兔死狗烹。他也知道,大清气数已尽,是扶不起的阿斗;纵是可扶,他也无扶清灭孙的兴趣和义务,而且不论做皇帝还是做总统,都少不了他一份。”
对于隆裕太后,袁世凯首要一步就是以军费无着为借口,上来便把太后的私房钱,逼掉一百万两,等到太后以为内帑花光,自觉前途茫茫,衣食堪虞,乞怜于宰相之时,袁世凯又可以告诉她,兵凶战危,胜败难卜,太后如赞成共和,将来的民国政府会优待皇室,“优待费”可多至一年四百万两,足可安度晚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