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如果被生锈的铁钉或其他异物戳伤时,我们都会去打破伤风疫苗。没错,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一项措施,因为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那么破伤风是怎么引起的呢?在临床上,破伤风的症状有哪些?并发症是什么?破伤风该如何治疗?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破伤风是怎么引起的
1.局部伤口: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杆菌及其毒素都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炎器伤,开放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伤口如林刺或锈钉刺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未经消毒的脐带残端和消毒不严的人工流产; 并偶可发生的胃肠道手术后摘除留在体内多年的异物后,伤口内有破伤风杆菌,并不一定发病;破伤风的发生除了和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或缺乏免疫力等情况有关外,局部伤口的缺氧是一个有利于发病的因素,因此,当伤口窄深,缺血,坏死组织多,引流不畅,并混,破伤风便容易发生,泥土内含有的氯化钙能有其他需氧化脓菌感染而造成伤口局部缺氧时促使组织坏死,有利于厌氧菌繁殖,故带有泥土的锈钉或林刺的刺伤容易引起破伤风。
2.其他因素: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属厌氧芽孢梭菌属,专性厌氧,长为2~5μm,宽0.3~0.5μm,周身有鞭毛,能活泼运动,革兰染色阳性,但在繁殖过程中由伤口涂片检 查时,可变为革兰染色阴性,破伤风梭菌在厌氧环境下繁殖,形成繁殖体并产生毒素,但易被消毒剂及煮沸杀死,当环境条件不利时,则形成芽孢,位于菌体一端,形似鼓槌状,破伤风芽孢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须采用高压消毒才能将其杀死,破伤风外毒素可被胰蛋白酶处理分解为α,β,γ组 分,以其各自引起的不同临床效应分别称为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破伤风溶血素(tetanolysin),和纤维蛋白溶酶 (fibrinolysin),除溶血素可引起溶血和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外,主要导致临床症状者为痉挛毒素,该毒素由质粒编码,分子量为160×103 的蛋白质(两条肽链:重链105×103;轻链55×103),不耐热,65℃ 30min即被破坏,其轻链为毒性部分,为锌内肽酶(zinc endopeptidase);重链(H链)具有结合和运输功能,分Hc和Nc两部分,前者能与神经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后者有利于细胞的内在化作用,使毒素进入神经细胞。
3.交感神经抑制:
破伤风梭菌无侵袭力,不侵入血循环,仅在局部伤口生长繁殖,其致病作用主要由产生的外毒素引起,外毒素主要侵犯脊髓及脑干运动神经元,一旦与神经细胞相结合,则不能被破伤风抗毒素中和,破伤风梭菌芽孢侵入局部伤口后,一般还不会生长繁殖,如同时有需氧菌合并的化脓感染,组织创伤严重造成的局部血循环不良,或有坏死组织及异物存留,形成局部的厌氧微环境,则极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繁殖,细菌以繁殖体形式大量增生,并产生大量痉挛毒素,毒素先与神经末梢的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结合,反向沿神经鞘经脊髓神经根传人脊髓前角神经元,上行达脑干细胞,毒素也可经淋巴液吸收,通过血液到达中枢神经,正常情况下,当屈肌运动神经元受刺激兴奋时,冲动亦同时传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之释放抑制性递质(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抑制相应的伸肌运动神经元使伸肌松弛,与屈肌收缩相互协调,同时,屈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状态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负反馈抑制,使之不会过度兴奋,破伤风痉挛毒素能选择性的封闭抑制性神经元,阻止神经传递递质抑制物的释放,使伸屈肌间收缩松弛平衡失调而同时强烈收缩,此外,破伤风毒素还能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触突的传递活动,使乙酰胆碱聚集于胞突结合部,不断频繁向外周发放冲动,导致持续性的肌张力增高和肌肉痉挛,形成临床牙关紧闭,角弓反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