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千奇百怪藏钱守财法

时间:2022-11-07 阅读:16 评论:0 作者:admin

  从古至今,钱财就一直诱惑着人们,可以说,在生活中,没有谁能真的抗拒“钱”。可是,过多的钱财积累就真的能够让生活幸福吗?乾隆年间,著名大贪官和珅,在府邸到处藏钱,可谓是当时中国的首富,但最终结局还是免不了一死。由此看来,钱财并不能挽救人的性命。那么,古人藏钱守财的方式有哪些呢?今天,小编从心理学角度为你解析历史故事,通过趣味测试,看看你的富贵指数吧!

  历史故事

  由于深受儒家“勤俭持家”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人是世界上少有的特别喜欢存钱的人,他们使用的储蓄保值途径比较单一,一般就是贮藏,但贮藏的办法又是千奇百怪的。

  1、地下梁上皆藏钱处

  窖藏,是指用坛坛罐罐一类器物,将钱财直接埋藏到地下,所埋的东西以金银居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笑话中的主人公,就是用了这种贮藏方式。其实,这种方式,是深受古时那些大款和富豪喜欢的。在现在考古发掘中,经常会出土窖藏文物。

  1982年正月初七,江苏盱眙马湖店村有一万姓农民,在挖水渠时也挖到一批宝物。当时生产队分片挖水渠,万姓农民分到的一块地最不好挖,但就是这块没人愿挖的地方,却挖出了几十斤重的金器财宝。最值钱的是一只金兽,竟然有18斤多,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重一只金兽。压在金兽下面的,则是一只精美的铜壶,打开壶盖后看到,里面装满宝物,其中有9块半金饼、15块马蹄金。经考证,这批财宝属于西汉,是时人的窑藏储蓄,或许是因为战乱或家世变故,他的后人没有能再取出这批宝物。

  除了埋到地下,中国古人比较常用的贮藏方式还有“壁藏”、“檐藏”、“梁藏”等。

  所谓壁藏,就是将墙壁做出夹皮层,将值钱的东西放进去。古文献中著名的“孔壁遗文”,就是在孔子后裔家的墙壁内发现的。当时,刘彻(汉武帝)当皇帝,鲁恭王扩建宫室,拆了孔家老宅,意外从墙壁夹层中发现一批古文经传简牍,有《孝经》、《尚书》、《礼记》、《春秋》、《论语》等,这些简牍又称“孔壁中经”。由此可见,“壁藏”手法在古代是十分流行的。

  檐藏、梁藏就是将钱物收藏在屋檐下,或是悬吊在房梁上。这种贮藏宝藏心理也为盗窃者所了解,入屋盗窃的小偷雅称“梁上君子”,便与此有关。梁上既然能藏钱,自然也是小偷藏身的合适地方,顺手牵羊,盗走财宝。

  对于零星的贮藏,古代流行的手段竟然与今儿童储钱用“聚宝盆”是一个原理:用钱罐收藏,聚少成多,最后满时或是需要时,将钱罐打破取出。这种钱罐,在古代叫“扑满”。

  2、防盗防到了粪堆下

  民国上海名医陈存仁,当年陈家析产分家时,记载窑藏了20缸银子,但最初只挖出了8缸。就算是扩大挖掘面积,向四周挖掘,也不能找到。后来有经验的长辈提醒,再往下深挖试试,果真挖出了埋在下层的12缸银子。

  古人没有现代这样的防盗保险箱,所以在窑藏时,必须想方设法不让盗贼找到。上面这种将藏宝坑挖深且分层的方法,只是其中之一,更有“聪明人”想出了将钱财藏到粪堆、茅厕这些肮脏之地的办法。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代青铜重器“后母戊鼎”,就是被采取窑藏方式处理的,藏匿的地点是吴姓人家的粪坑下面。

  还有一个极端的防盗法子,传说有一个发了大财的晋商,觉得将财宝埋到地下、放进墙壁,寄放钱庄都不放心,于是便把成堆的银子熔化成液体,浇灌进家中的地板。这手法太另类、太出人意料,盗贼确是找不到了,但“家贼”难防,其子孙没钱的时候便会悄悄敲下点银子。

  古人是怎么储蓄的

  3、掘地掘出百两黄金

  古人窖藏财物,埋藏者又不轻易透露消息,若干年后,宅第易人,新主人在翻修或重建时,往往可以挖出前人的窖藏。因此,后人遇到拆迁、搬家时,往往都会“掘地三尺”,把家前屋后地下翻一遍。从古人房产买卖史料上,确实可以找到“掘钱”的记录。

  沈括的《梦溪笔谈·异事》中“无枉费亦无得”条,便记录了一则买房遭索“掘钱”的事。当时洛阳很多财主家都有掘地藏金的习惯,其后人在卖房时便会想到这一点,有意向买主索要“掘钱”。在朝廷当大官的张观买房时,卖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掘钱”,最后张观多付钱1000多缗(古代计量单位,即一千钱),卖主才交付房子。时人都认为张观付这笔钱太吃亏,谁想张观买下后,竟然真的挖出一大笔财宝,挖出的一只石匣子里装有数百两黄金,正好是张观买房的全部费用。

本文链接: http://bbs.lanchong123.com/?id=26188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