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离婚率逐年升高,这也早就了很多再婚家庭。那么继父母好当吗?真的有传闻中的那么恐怖吗?好像传闻中和电视剧中出现的都是那种坏继母,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继父母呢?
再婚家庭应该怎样相处呢?怎样才更和谐,皆大欢喜呢?这是需要生活智慧的,也需要真爱,想想没有爸爸或是妈妈的孩子,不由得心里酸酸的。随小编看看,再婚家庭是怎么做的呢?
家庭中新成员的到来
孩子需要时间来接受与另一个成人建立关系,尤其这个人是父/母的新配偶。在欢迎这个将要整天和他/她在一起生活的人之前,你必须和孩子详细谈论这件事:询问他/她是如何看待的,对此事有什么样的主观推断,担忧什么......尽管孩子无法决定父母的私生活,但这毕竟关系到家庭的重大变化,孩子的感受需要被聆听。
同时,孩子与你的新伴侣的见面,不能被安排成一次偶遇——应该有正式的被孩子接受的会面。当然,需要选择合适的见面时机,如一起吃饭或是出游,以使大家都感到自在。
这些事情,需要由未来的继父/继母主动些。可以把他/她介绍为“妈妈/爸爸”的“男友/女友”,让孩子感到,不是必须马上就接受这个人做自己的继父/继母。要让孩子有空间和时间来发展与未来继父/继母个人之间的关系。
继父/继母在家庭中的位置
要重建新的家庭秩序,必须让孩子懂得,孩子和继父/继母的地位“并不平等”——继父/继母是孩子今后可以依靠的人——作为交换,他/她必须尊重和服从。继父/继母有教育的责任,虽然不能就此替代孩子的亲生父母,但至少有保护他们的义务和责任。在这种关系下,亲生父母的角色很关键——你要帮助新配偶在家庭中获取地位并承担责任。
如何让孩子称呼自己
关于这一点,每个再婚家庭的情况不同,因此并没有定论或是标准。但显然,一开始就让孩子叫“爸爸”或“妈妈”并不是孩子所希望的——尤其在孩子的亲生父母仍在参与孩子教育的情况下。这会让孩子为难,孩子在潜意识里觉得叫继父/继母“爸爸/妈妈”,会对不起自己的生父/生母。
让孩子直称其名是比较常见的做法。这种方式在开始阶段简化了相互的关系,但却会带来矛盾的情绪:没有清楚地界定孩子和成人间的界限。而且最主要的是,继父/继母不应扮演“伙伴”的角色,因为,在“伙伴”的角色之下,继父/继母的成人地位没有被其应承担的责任清楚地表明。
有时大人还要接受孩子称呼自己的绰号,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既承认成人的特殊地位,同时这种称呼还承载了一些感情色彩。不要勉强孩子,他们在与继父/继母建立信任之前,叔叔/阿姨的叫法可能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