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现有高血压患者1000万,但真正知道自己患病的只有30%,700万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发生脑卒中和心梗才知道。糖尿病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比例更低。”来自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研究院的马文军委员呼吁加强疾病预防工作,其中重要的一环即是完善社区卫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他认为,“看病难、看病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预防工作没做好,“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体现出了对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视”。
马文军说,政府要求社区医生把高血压、糖尿病管起来,但基层人员素质和能力有限,原因之一是信息化没做好。“一个乡镇医院要管好几万人,高血压就有几千人,档案堆起来能放满一屋子,怎么找?”如果能实现健康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效率将大为提升。
马文军还提出,有的地方拿钱请专业公司设计数据管理软件,但这样各地的数据就成为了孤岛。同样的问题体现在灰霾的健康风险评估上,“不同部门拿政府的钱得出的数据难以共享”。他建议,大数据时代,政府要牵头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开发预警系统,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姚桦委员接过马文军的话题,分享了她所在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在高血压社区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2010年,省人民医院参与共建了东莞市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群健康社区管理”的项目。在省人民医院的帮助下,寮步镇建立了涵盖7045名高血压病人的标本数据库以及随访系统。
年轻女性高血压 可能是大动脉炎
一般年轻女性出现高血压、一侧肢体发凉、麻木、血压减低或无脉、活动后气促、 视力减退、视野缺失甚至失明等症状时,可能很少有人会把这些症状跟大动脉炎联系起来,包括不少临床医生也是如此。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主治医师洪城提醒,由于大动脉炎的患者初诊时常常“走错”科室,因而特别容易被误诊、漏诊,因此,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警惕,遇到上述症状可考虑大动脉炎。
洪城介绍,大动脉炎也称“Takayasu动脉炎”,1908年由日本Takayasu眼科医生首次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该病特别青睐年轻女性,尤其是亚洲女性,多发于10~30岁的年轻女性,30岁以内发病者占90%。
他说,大动脉炎属于结缔组织疾病范畴,确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研究发现,大动脉炎患者雌激素排泄量比健康女性高。该病主要涉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是因血管壁炎症导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局部动脉扩张和动脉瘤所致。
由于大动脉炎的病变会涉及不同部位的动脉,因此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分为三方面。
一是会有非特异性炎症表现。比如,会出现乏力、发热、体重下降等。